保定市方志辦主任孫進柱與范長江長子范蘇蘇先生合影
2017年8月25日,在紀念“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方大曾誕辰105周年之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推出《解讀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長江新聞獎得主的閱讀筆記》一書。本書由馮雪松主編,方漢奇先生題寫書名,范長江長子范蘇蘇先生作序,十八位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聯袂解讀。并在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辦 “尋找失蹤的方大曾——‘七七事變’現場報道第一人”閱讀分享會+攝影展。本書主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副總監馮雪松;中國新聞界泰斗范長江長子范蘇蘇;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中國青年報》國內時事部主任劉暢;第八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法制日報社攝影部主任居楊;新世界出版社總編輯張海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年鑒與文摘分社社長張昊鵬,圖書編輯彭莎莉;華中科技大學方大曾新聞社代表出席會議并發言,并有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中國網等10余家媒體參會。保定市方志辦主任孫進柱應邀參加。分享會上舉行了座談會和作者與讀者現場互動有及贈書儀式。
1937年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全面抗戰開始。7月10日,方大曾只身奔赴盧溝橋前線采訪,寫出長篇報道《盧溝橋抗戰記》,首次全面報道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反響。之后,他陸續發出《保定以北》《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從娘子關到雁門關》《血戰居庸關》等戰地通訊作品。
1937年9月18日,方大曾從河北蠡縣寄出《平漢線北段的變化》一文后,消失在烽火連天的抗日前線,時年25歲。他是抗戰初期第一個在前線犧牲的記者。他的文章和照片,為中國抗戰史、新聞史、攝影史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檔案,837張攝影底片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珍藏。方大曾是中國戰地記者的先驅,被稱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方大曾精湛的專業能力和執著的職業精神深受范長江欣賞。他在《憶小方》一文中提到:“被人叫為‘小方’的方大曾先生,在我們朋友心里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
方大曾的文字報道與攝影報道不分伯仲。詩人方殷稱贊他見解獨到、角度深刻、思想獨立、風格明顯,是“馳騁長城內外,報道救亡愛國”的名記者。方漢奇先生說:“范長江與方大曾雙峰并峙,二水分流,一個長于文字,一個長于攝影,是中國新聞史上的雙峰,可以并存于世,并存于史,并存于書。”
《解讀方大曾》是第一本方大曾的作品集,部分作品是首次面世。包含歷時多年搜集而來的方大曾通訊作品和譯文27篇、攝影作品150余幅,大部分作品系失而復得。十八位范長江獎獲得者深情解讀方大曾作品,深刻詮釋了愛國敬業、敢于擔當的“長江精神”“方大曾精神”。一位范長江獎獲得者說:“在我們前方,在新聞事業的高地上,永遠有范長江、方大曾領路的身影,我們要像他們一樣不辜負國家和時代的重托,永遠講好中國故事。”
在《解讀方大曾》一書編輯出版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趙劍英敲定出版方案,年鑒與文摘分社細致編校、反復修訂,高標準、嚴把關,共同將本書打造成一部史料與評述相結合的歷史人物研究精品之作,極具新聞史、抗戰史文獻研究價值和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方漢奇先生評價本書為“翔實的記載,壯麗的篇章”。
為紀念方大曾這位杰出的戰地記者,2015年7月7日,方大曾紀念室在保定市方志館落成。《解讀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長江新聞獎得主的閱讀筆記》一書將收藏于保定市方志館方大曾紀念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