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在紀念抗日戰爭爆發78周年之際,上午10時30分,保定市區防空警報試鳴結束后,方大曾紀念室落成儀式暨紀念活動在保定市方志館(光園)舉行。這是保定宣傳抗戰歷史的又一張新名片。
出席儀式的有中國記協國內部主任殷陸君,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保定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麗濤,中國攝影出版社原社長、攝影史學家陳申,中央電視臺辦公室綜合處處長馮雪松,民進中央社會服務部原部長劉志奇,方大曾親屬張在璇、查昇年等,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漁計劃緣夢基金秘書長高繼輝,北京摩菲克智能控制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振興,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香港《大公報》《澳門日報》、人民網、央視網、中國記協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對這次活動給予了關注。
儀式由保定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登寬主持,市地方志辦公室介紹了方大曾紀念室的建設過程,張麗濤代表市委、市政府致詞,殷陸君、馮雪松、陳申、張在璇先后講話,殷陸君和張麗濤為李一夫和方大曾親屬張在璇、查昇年頒發捐贈證書,并為方大曾紀念室揭牌、為方大曾銅像揭幕。儀式結束后,舉行了追念方大曾精神的座談會。部分媒體對到場的領導和專家進行了現場采訪。
方大曾是中國戰地記者的先驅、杰出的攝影家,公認為是七七事變報道第一人,保定是他戰地采訪的中轉站,在此,他完成了《前線憶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多篇報道,并向外傳遞了大量拍自前線的照片,這些中國軍民頑強抗戰的消息,鼓舞了士氣,振奮了民族精神,引起了當時國際社會的關注,為中國攝影史和戰地報道譜寫了重要篇章,因此,他被后輩稱為中國的羅伯特·卡帕。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寫完戰地通訊《平漢線北段的變化》后,由蠡縣寄出,此后再無消息,失蹤至今已經78年。
1999年,時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副社長陳申的一紙傳真,開啟了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馮雪松的尋找方大曾之旅,2000年,他在保定等地進行了尋訪,保定市地方志辦公室給予了合作,在《保定晚報》上連續發表文章推動此事。經過尋訪,拍攝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又通過多年資料考證、尋訪研究和田野調查,于2014年年底出版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方漢奇先生稱,這部專著把湮沒了80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攝影記者方大曾推到了歷史的前臺,讓他的名字開始為公眾所知曉,這是對中國新聞事業史人物研究和中國戰地新聞攝影史研究的一大貢獻。
2015年3月31日,馮雪松應邀參加保定市方志館開館儀式,與保定市政府馬譽峰市長談起,保定是方大曾最后的落腳地,如果在保定為方大曾建紀念室,不僅使方大曾的靈魂和精神有所寄托,也可為保定增添獨特文化元素,得到馬市長的贊同,初步議定在保定市方志館內辟建方大曾紀念室。之后,馮雪松與攝影史家陳申、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專程到保定,與市地方志辦公室接洽落實方大曾紀念室的具體地點,并就布展設計進行了研討,紀念室建設正式啟動。建設過程中得到保定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各界人士的關注與幫助,馬譽峰市長親自過問,方大曾的親屬查昇年、張在璇等將方大曾唯一存世的物品——旅行箱捐贈給紀念室,青年雕塑家李一夫捐建方大曾銅像,由“授漁計劃”和中央電視臺《等著我》欄目共同發起成立的緣夢基金向紀念室捐贈5萬元善款,這筆善款由北京摩菲克智能技術控制有限公司捐助。在各方共同努力和襄助下,紀念室建成。中國新聞史學界泰斗方漢奇先生為紀念室題寫匾額。
紀念室內陳列著旅行箱,方大曾銅像,以及生平、作品和尋找足跡等內容。15年,從一部紀錄片,到一本書,再到一座紀念室,尋找方大曾的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他的生命輪廓和精神面貌逐漸清晰,由數十年的消失沉寂重新回歸了當代人的視野。在即將迎來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以紀念室的方式傳承愛國、奉獻、敬業的精神,是今天的人們對方大曾最好的緬懷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