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位置 位于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為山區縣。在北緯39°01′~39°40′,東經114°20′~115°05′之間。東界淶水、易縣;西接山西省靈丘縣;南與唐縣、順平縣、阜平縣為鄰;北與張家口市蔚縣接壤。縣城東北距北京160公里(直線距離,下同),東距天津210公里,南距石家莊156公里,東南距保定89公里。境內交通便利,京原鐵路橫貫全境,3條國道(108、112、207)、2條省道(寶平、保淶線)在縣城交匯,張石高速公路境內長66.58公里,雙向兩車道,設有淶源北、淶源南、淶源東3個出入口。有縣鄉(鎮)級公路29條,總長394.659公里。轄區東西最大距離為6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為71.5公里,總面積244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7人。
建置區劃 西漢置廣昌縣,屬并州代郡。北魏撤縣建制并入靈丘縣,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復置廣昌縣,屬蔚州代郡。隋仁壽元年(601年)改稱飛狐縣,隋末因戰亂飛狐縣廢置。唐武德六年(623年)復置飛狐縣。明洪武初年飛狐縣復名廣昌縣,屬大同府蔚州。1914年因與江西省廣昌縣重名改為淶源縣,屬直隸省保定道。
1928年實行編村制。淶源縣自治區核定為5個,共編村177個,附村298個。1938年劃為7個區。淶源縣城1945年解放。1953年設7個區、111個鄉。第一區城轄12個鄉;第二區轄10個鄉;第三區轄15個鄉;第四區轄17個鄉;第五區轄14個鄉;第六區轄21個鄉;第七區轄22個鄉。1956年將111個鄉合并為45個。1958年3月將45個鄉并為34個。
1958年8月撤區、鄉,建10個人民公社。1961年6月,將10個人民公社析為23個,1962年2月恢復銀坊、走馬驛、上莊、王安鎮4個區,人民公社析為31個,1972年5月全縣撤區,繼設31個人民公社。
1979年,淶源縣設31個人民公社、281個大隊。1984年3月人民公社改鄉,生產大隊改稱行政村,6月城關鄉改為城關鎮,8月王安鎮鄉改為王安鎮鎮、楊家莊鄉改為楊家莊鎮。1988年1月城關鎮更名為淶源鎮。1992年全縣共設3個鎮,28個鄉,286個行政村。
1993年3月,縣委、縣政府實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后共設6個鎮、11個鄉。2009年11月,下北頭鄉更名為白石山鎮。至2009年底,全縣共設17個鄉鎮。
2011年末轄淶源鎮、楊家莊鎮、白石山鎮、王安鎮鎮、銀坊鎮、水堡鎮、走馬驛鎮共7個鎮,北石佛鄉、上莊鄉、東團堡鄉、金家井鄉、留家莊鄉、南屯鄉、煙煤洞鄉、烏龍溝鄉、塔崖驛鄉、南馬莊鄉共10個鄉、285個行政村、1076個自然村。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28.2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7.14萬人,城鎮化率60.67%。另有流動人口3514人。總人口中,男性14.93萬人,占52.18%,女性13.33萬人,占46.5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28.21萬人,占99.87%;有滿族、回族、蒙古族、壯族等16個民族,共347人,占0.12%。2011年人口出生率14.10‰,人口死亡率160.4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