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流傳廣遠的俗語“曲陽鬼,趙州水”,說的是曲陽北岳廟德寧之殿內的壁畫飛天神和趙縣柏林寺摩尼殿內的壁畫江河奔流圖,同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真跡,雖然此說難以確證,但也說明這兩處壁畫的知名度之高,其高超的繪畫藝術被廣泛認可。
精美的壁畫
現存的古代壁畫主要保存在墓室、塔基地宮和寺廟墻壁上,從時代看,從漢代直到清代,從題材看,墓室壁畫多是表現世俗生活的,正所謂視死如生;塔基地宮和寺廟壁畫則多是表現宗教題材的。典型的望都漢墓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東漢墓室壁畫之一,1號墓壁畫既有人物也有動物,還有祥瑞圖形。在用彩上,壁畫用墨勾勒單線輪廓,再填施朱、黃色。在繪畫技法上,物像造型以線條為主,勾勒的細線流暢,粗線則連勾帶染,組成醒目的衣褶。人物形象的處理,采用3/4的側面造型,使動態與臉部神情都得到簡潔而充分的表現。專家認為這是中國畫寫意畫法最早的例證。
五代時期以曲陽王處直墓壁畫為代表,墓室除后室頂部外,其余壁面都是彩繪壁畫,面積達
在宋遼時期的壁畫中,定州的靜志寺、凈眾院塔基地宮壁畫可稱代表。靜志寺塔基地宮內四壁均有壁畫,券門兩側南壁繪有天王像各一幅。東西兩壁畫梵王、帝釋禮佛圖。正面北壁中間為一蓮花座,描繪釋迦牟尼佛尸體火化后,十弟子安葬禮拜時的情景。兩側各有5個僧人,雙手合十,人物形象生動自然,神態嚴肅悲戚,畫面寒風瑟瑟,黃葉飄零,氣氛悲涼。凈眾院塔基地宮除南壁外,均繪有壁畫。北壁為釋迦牟尼涅槃像。東西兩壁各畫樂人6個,戎裝奏樂。圓頂用墨線條描繪飛天和鳳凰,間以散花、流云,以白描的手法布滿穹隆。這兩處地宮壁畫,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動傳神;畫面結構嚴謹合理,協調有序;色彩鮮艷、精致,筆法剛勁灑脫。
元代壁畫以曲陽北岳廟德寧之殿壁畫規模最宏大。畫面布局疏密得當,用線流暢自然,并使用瀝粉、貼金技術。北岳廟內壁畫取道教題材,描繪了天地、五岳、四瀆之神聚會北岳恒山的故事,把天宮、地祇、山川、河流、人物融為一體。殿內東壁繪《云行雨施》圖,西壁繪《萬國咸寧》圖,北壁繪《北岳恒山神出巡》圖。壁畫總面積
安國藥王廟的明代壁畫保留在廟中寢殿。寢殿建于明永樂元年(1404年),在殿頂的山尖處繪有山水彩畫14幅,是道教題材的壁畫。形象地描繪了八仙過海以及八仙修煉成仙過程中濟世救人的故事。其中以“漢鐘離過?!弊钣刑攸c,漢鐘離腳踏溫涼扇飄于海面上,如履平地。無邊的大海風高浪急,抬頭望去,感覺滾滾波濤迎面而來。人們欣賞畫面時會不由自主地躲閃。
各領風騷的繪畫名家名作
保定境內的古代壁畫雖然沒有署畫家的名字,但是其精彩、其價值并沒有因此而打折扣,這些畫可能出自民間畫師的手筆。有了這樣的群眾基礎,保定歷代都有名垂千古的畫家出現也就不使人感到詫異了。在唐代畫家中,盧鴻算是鼎鼎大名的,他本籍范陽(今涿州),定居于洛陽,隱于嵩山,唐玄宗曾請他到朝中做官,被他婉辭了,唐玄宗就賜他草堂一所。他書畫俱佳,書工篆、楷、隸,善畫山水樹木,有平遠之趣?!恫萏檬蠄D》有摹本傳世,構圖豐滿,造型嚴謹,人物生動,富有獨特意境。
五代后唐畫家胡瓌,長期定居涿州,畫史說他擅畫人物、鞍馬,畫法工細?,F存作品有《卓歇圖》《圍獵圖》《出獵圖》。其《卓歇圖》為絹本設色長卷,描繪契丹族的生活場景。作品生活氣息濃厚,表現方法豐富,用筆細致入微,色彩沉穩,構圖精致。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趙佶(1082—1135)不僅工書善畫,而且極力倡導書畫,收羅人才,擴充翰林畫院,征集收藏古物和書畫,并讓專人編輯《宣和畫譜》。他的花鳥畫重視寫生、逼真生動、風格精細,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傳世作品有《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雪江歸棹圖》和《四禽圖》等,對后世繪畫影響極大。他對于書畫藝術的提倡和創作,以及對于古代藝術的整理與保存,都有突出貢獻。
元代畫家中,首推劉貫道和趙孟頫。劉貫道是中山(今定州)人,善畫人物、仙佛、鳥獸、花竹和山水,以畫人物最為突出。曾為元世祖畫肖像惟妙惟肖,留在宮廷任御衣局使。他的《元世祖出獵圖》藏于臺灣故宮博物院。
趙孟頫(1254—1322)是宋太祖趙匡胤第十一世孫,他博學多才,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被稱為“元人冠冕”。其工筆人物畫,多保持唐人的風范,法度嚴謹,意境高古。其枯筆淡墨、淺絳設色的方法,疏淡雋逸,為元代文人水墨山水畫的發展開了先河;其花鳥畫兼工帶寫,以清疏淡雅取勝;其蘭竹畫繼承蘇軾、文同等人的傳統,創用盡白書法寫竹石,豐富了文人墨戲畫的表現手法。他在繪畫理論上主張“畫貴有古意”,取法唐人,反對南宋“院體”中的柔媚纖巧畫風。傳世畫作有《秋江飲馬》《紅衣天竺僧》《重江疊嶂》《水村圖》等。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的貢獻。
近代以來,保定也是名家輩出。清末民國時期蠡縣陳嘉楷,其畫以寫意為主,善畫松、竹、梅、蘭,山水、人物亦頗具功力。徐悲鴻、齊白石、黃胄對他評價很高。涿州胡佩衡工山水畫,畫風蒼茫樸拙,早年受聘于蔡元培創建的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新中國成立后注重寫生,畫境益進,作品筆酣墨濃,雍容大度,生動的氣韻和大青綠艷麗色彩的強烈對比,使他的作品風韻獨特。姚丹坡、姚鍔、姚兆侖祖孫三人,以書畫名重一時,并有所著《蔽竹簃畫證》《書范》等文章流行于世。
抗戰時期,在晉察冀邊區,部隊和地方的美術工作者,配合抗戰形勢,開展美術創作,題材、體裁和形式種類繁多,漫畫、宣傳畫、招貼畫、年畫、組畫、水彩畫、連環畫、黑板畫、布畫、油畫、木刻、雕塑、陶制及錫制工藝品,還有詩與畫、歌與畫等。 在邊區,既有畫家的創作,也有廣泛的群眾參與,街頭墻壁到處都可以成為作畫的場所,畫作內容充溢著強烈的現實性。有沃渣、徐靈的版畫,秦兆陽的木刻,孫遜、曹振峰的連環畫,李劫夫、丁里、蔡若虹、古塞的漫畫等。
現當代,王森然在美術方面,曾與齊白石、徐悲鴻一道,致力于繼承民族傳統,創新繪畫藝術,其畫自辟蹊徑,風格獨特。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在86歲高齡時,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松鶴朝陽》和《群鷹圖》巨幅國畫。安新李智超、
長期在保定工作的韓羽以漫畫著稱,其戲畫與關良齊名,有“南關北韓”之稱。他的中國戲劇人物畫構思巧妙,能抓住劇情和人物的神態,深得國內外藝術家的稱贊。1982年他設計的藝術片《三個和尚》,獲中國電影首屆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和國際第四屆電影節銀質獎。
從高陽走出去的侯一民、鄧澍夫婦,曾共同參與第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與繪制,侯一民曾擔任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副院長,擅長油畫、中國畫、壁畫、雕塑等,參與錦繡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等園林的創建,任總顧問。
蠡縣黃胄(1925—1997)被認為是開一代新畫風的人物,他原名梁淦堂,字映齋,9歲即拜趙望云為師學習國畫。1946年開始在黃泛區寫生,以畫筆為災民請命,引起社會重視。長期深入新疆、甘肅、青海、西藏等省、區,體察民族風情。他以畫驢見長,在西北他畫了不少毛驢的結構和動態,用水墨反復練習,力求用寫意的方式表現它們。畫風從內容到形式都洋溢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他將速寫的筆法融入中國畫的創作中,在畫作中反映現實生活。創作有《人畜兩旺》《蘋果花開的時候》《馬球圖》《慶豐收》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作品。畫作《松鷹圖》《百驢韓琦《大宋重修北岳廟記》碑刻拓片(局部)圖》被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20世紀70年代后期,為紀念周恩來,繪制了《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傳世之作。出版有《黃胄畫集》《喀什噶爾速寫》《載歌行——黃胄天山南北作品集》《百驢圖》《黃胄作品選》等。他主持籌建了炎黃藝術館,將珍藏的文物、古今書畫精品和自己千余件畫作捐給藝術館。
碑刻銘文中的書法藝術
在保定境內,發現的戰國以來碑刻銘文數量浩繁。出土的燕國器物上的銘文,是保定境內發現的古老書法作品。定州北莊子漢墓出土的石刻,多是識字的工匠刻在上面的文字,雖然稱不上有多么高的藝術性,卻是當時文字形態的真實表現,為漢代文字從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提供了實物資料。出土于定州八角廊漢墓的漢簡字體結體工穩,意態舒和,表現出漢隸蠶頭雁尾的典型形狀。被稱為第一魏碑的《皇帝東巡之碑》,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保定一帶活動的見證,書法家認為,碑上刻字是八分體,已經不是漢隸氣象。
在北岳廟的碑林中,保存下各時代大量珍貴碑刻。立于武平五年(574年)的邸珍碑,其書方峻嚴整,意態舒展,兼具隸意,但用筆多作楷法,隸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體態方面。立于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的《北岳神廟碑》,碑文書字勢橫扁,點畫豐腴,是盛唐隸書的實證。立于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的《大宋重修北岳廟記》,由韓琦撰文并書丹,書取法顏真卿,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稿》中說:“碑刻亦稱是魏公所書,全法顏平原而時露柳骨,鋒距四出,令人不可正視,公之受遺二世,以身系輕重,此亦可窺一斑矣?!笨逃谠蕬c二年(1313年)的《大元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楊公神道碑銘》,由趙孟頫書丹,筆畫亦瘦硬清健,多唐人筆意,可稱是趙書向圓轉書風過渡的代表性作品。
保定蓮池碑刻亦稱大觀,收藏的歷代碑石140余通(方),包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國時的作品,從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田琬德政碑》開始,至1986年《張裕釗、宮島大八師生紀念碑》止,時間跨一千多年。展示了不同時期、不同書法家的藝術風采。
流傳于保定境內的著名書帖有《定武蘭亭》和《快雪堂法帖》。北宋時刻《蘭亭序》之風很盛,但公認最精的是《定武蘭亭》,因發現于定武軍,所以以此為名,定武軍駐地即在今定州。蘇軾說:“世傳《蘭亭》諸本,惟定州石刻最善?!? 黃庭堅認為“定武本則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猶可想其風流?!贝颂脷W陽詢摹本,最得王羲之書法神韻?!犊煅┨梅ㄌ肥敲鞔T銓將其家藏書法刊刻而成。馮銓是明末涿州人,善書法。馮銓藏品中著名的有陸機《平復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歐陽詢《卜商帖》《張翰帖》,孫過庭《書譜》等。《快雪堂法帖》分5卷,共21家。被譽為清代最佳刻帖。初刻有木刻數片,奉入宮廷,為乾隆皇帝所珍愛,原有的木版都被易以石刻,嵌在北海后院東西兩廊,首加乾隆御筆《快雪堂記》。
各臻其妙的文人書法
保定現存的石刻銘文雖然起自戰國,但史籍上著錄的書法名家時間要晚得多,第一位有作品流傳下來的是盧藏用,他是唐代范陽(今涿州)人。張懷瓘《書斷》列其隸(楷)、行、草為能品。傳下來的有隸書長安二年(702年)《紀信碑》、景云七年(710年)《蘇瑰碑》。唐代開元年間在易州錄事參軍任上的蘇靈芝,留下著名的易縣三碑,即《易州鐵像碑》《夢真容碑》《易州刺史田仁琬德政碑》,也有人認為,根據易縣道德經趙孟頫傳世書法《洛神賦》(局部)幢上的字體和時代推斷,也應該是出自蘇靈芝之手。同是唐代涿州的張懷瓘,不僅工書,在書法理論上也很有建樹,他錄古今書體及書家,各述其源流,定其品評,為《書斷》一書,記述極詳,評論人稱公允,對后世極有影響。
北宋時期,除上面提到的韓琦外,蘇軾、蔡京都曾在保定留下過墨跡,蘇軾在知定州時,作《中山松醪賦》,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件難得的書法作品,受到歷代鑒賞家的推崇。保存在蓮池碑廊的蔡京《送行詩碑》是難得一見的蔡京書法真跡。宋徽宗趙佶創了一種書體,他采多家書風,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稱“瘦金體”或稱“瘦筋體”。流傳下來的瘦金體作品較多,知名的有《楷書千字文》《秾芳詩》等。
金代易州任詢、麻九疇都工書。《金史》稱任詢書當時第一,畫亦稱妙品。元好問《中州集》評價其“畫高于書,書高于詩,詩高于文”。其書法宗蘇東坡,并能在不經意間呈行云流水之風。
在元代書壇,趙孟頫首屈一指,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楷書四大家。傳世書法作品有《洛神賦》《道德經》《蘭亭十三跋》《赤壁賦》《六體千字文》等。同時期的郭貫,《元史》本傳稱“貫精于篆籀,當世冊寶碑額多出其手”。
孫承宗題山海關澄海樓“雄襟萬里”匾額明代的楊繼盛工詩善文,楷書功夫極扎實,尤精于小楷,師法二王。有《請罷馬市疏》《請誅賊臣疏》《自書年譜》等傳世。明末大學士孫承宗也工書,山海關澄海樓上有其大書“雄襟萬里”匾額,氣勢磅礴,古樸蒼勁。其書法師鐘繇、蘇東坡,厚重樸茂,楷書多有行書的動感。
自清中葉至近現代,保定書法也有重要位置。清苑郭棻工詩文,善書,其書法絕妙,可與趙孟頫、董其昌媲美。曾任蓮池書院院長的張裕釗,為晚清獨樹一幟的碑派書家。他以碑派書風標立書壇。因其書藝精湛,日本的學者宮島勖齋、岡千仞等慕名渡海前來求學,后宮島勖齋歸國,創善鄰書院,使張裕釗的書體形成日本書道界重要的一大流派。
蓮池書院畢業的末科狀元劉春霖,書法在民國初極有影響,尤以小楷著名,所遺小楷手跡,以石印印成法帖,學生習字多以其為范本。清苑金駿聲工詩文,酷愛書法,習王羲之,工歐陽詢,晚年臨顏真卿。博采眾長,自成一體,有《永字八法》《李淳大字八十四法》《書家事略》等傳世,端嚴清秀,靈活閑雅。安新潘齡皋,清末進士,入民國后曾任甘肅省省長。其書法結字平正清雅,精整停勻,字以行書見長,與譚延闿齊名,有“南譚北潘”之說,民國時期出版過他的14種字帖,人稱其書為“潘體”。
當代以來,保定人文薈萃,書法興盛。曾在河北大學任教的黃綺(1914—2005),書法作品具有獨特藝術風貌。在論書詩中,對歷代書家均有評議。在書法創作方面,自創“鐵戟磨沙”和“三間書”體。清苑呂撫周,隸、楷、行、草兼習,尤善楷、行,講求神韻,下筆遒勁,結體莊重,方圓兼具,筆畫清新自然,自成一格。熊任望(1925—2010)長期任教于河北大學,其楷書、隸書、行書都有所創新,特別是其草書,駕馭長鋒,運轉自如,流動瀟灑與蒼勁古拙渾然一體,為世人所重。已出版的書法作品有《當代書法家精品集·熊任望卷》《臨蘭亭序長卷》等。曾任教于河北大學的趙逢明(1934—2011)擅楷書、行草,多幅作品被勒石刻碑,如開封瀚園碑林、深圳碑林、一畝泉烈士碑等。中央電視臺《華夏掠影》曾播放介紹其書法藝術的專題片。
現當代保定書畫事業之繁盛、書畫家之層出不窮,實難一一列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追求高尚的藝術情趣,成為大眾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群眾性的藝術團體不斷涌現,相繼成立了市書畫美術協會、畫院、書畫社、書畫研究會等各類學術團體,廣泛舉行各種展覽和藝術交流活動,各種類型的書畫展不斷舉辦。這是保定文化藝術繁榮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