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_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_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宅男_98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_日本少妇三级HD激情在线观看

保定人物志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方志館 > 數字方志 > 地情文獻 > 保定人物志 > 正文

現代當代人物·衛生體育界

更新時間:2020-01-01 10:52:30點擊次數:388540次

馬祥云(1830~1920)字龍圖。高陽北歸還村人。清同治七年(1868)其父有病,馬祥云日侍于側,遂研習醫術,成效日著。是后,求診者絡繹不絕。就醫者或家貧、或病劇,難以往返,即留養于家,飲食藥餌均給之,至病愈才去,不取分文。一生寬厚待人,施不圖報,只以醫術聞名四鄉。尤以外科手術最為精湛,特別對醫治頭背疽癥,堪稱一絕。當時,患此癥能存活者僅十之二三。但馬祥云在世80余年,救活許多鄰里百姓,深受愛戴。

1920年病卒,百姓聞訊后,東至任丘、肅寧,南至蠡縣,方圓百里的人,無不哀痛,趕來為其送葬者達數千人。全縣百姓為紀念其一生“履正致和,勤施無私”,為他更名馬莊惠。其長孫馬鴻烈,畢業于北洋陸軍炮兵學堂,歷任北洋軍第三鎮管帶、第十師師長、浙江省警備司令;仲孫馬英烈,開明紳士,曾任高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李德沖(1839~1935)字濟川。易縣城內人。9歲拜武舉龔錦芳為師,龔氏教徒甚嚴,他刻苦學習,3個月后即練出腿功,后又苦練輕功及各式器械,經8年磨練,練就一身超群六合門武功。

18歲出師時,龔贈其豹花馬一匹。當年隨布商去蔚州游歷,一日路過東街德成當鋪,見一當鋪伙計嘻皮笑臉拉住一年輕女子,正在調戲,女子哭泣呼救,原來是這位女子的婆母剛死,其夫又遠去他鄉,她準備當銀鐲料理喪事。李德沖見狀義憤填膺,一拳砸爛當鋪招牌,一腳踹倒高大柜臺。臨走說,如告官府,我在東街客棧等候。掌柜果然告到州衙,幸師爺張鏡秋秉公問案,責令當鋪置辦酒席當眾陪情,并以50兩銀子歸那女子辦理喪事。宴席間,眾人請他露藝,他兩手抓住桌腿,舉起一桌酒菜,飄然躍上房頂,正當眾人驚看之際,轉眼又輕輕落地,桌上酒不外溢,菜不出盤,眾人無不稱贊。

不久,蔚州韓氏鏢局在飛狐峪失鏢四馱,鏢局慕名相求,他只身前往,將鏢原封追回。鏢局擬請李為鏢頭,李尊師訓婉言謝絕,最后將豹花馬送鏢局作走鏢騎頭,江湖豪客見此馬都遠避不擾。191466日于蔚州游城墻時,曾在西北城墻表演壁虎爬墻。他從城上一步躍下,忽一轉身,穩貼城壁,又緩緩向上移動,直移到半城墻,圍觀者贊不絕口。他先后在陜西、天津、廣平府(治今河北永年)授徒多人,曾收愛國將領馮占海為徒。期間,曾有日本人企圖以高薪聘為授藝,他說,中華國粹,授之倭寇,再蹂躪中國人,為虎作倀,吾誓不為也。193538日因腦溢血逝于天津。


孫祿堂(1863~1933)名福全,字祿堂,晚年號涵齋。望都東任疃村人。幼時家境貧寒,9歲喪父,13歲習少林拳,17歲時到保定筆店學徒,業余時間習武練書法,曾拜著名鏢師李奎元習形意拳。后被推薦到河北形意拳大師郭云處深造,7年功夫成。又師從通州程廷華習八卦拳,苦練三年,深得形意、八卦兩大流派精髓,因靈活敏捷,被譽為“賽活猴”。

后在南下游歷期間,先后遇峨眉知真大師、武當靜虛道長,學得氣功和武當功夫。孫祿堂行俠仗義,以武會友,此時與人對陣,已無敵手。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受東北三省總督徐世昌所聘,任總督府武術教官,翌年力挫俄國大力士彼得洛夫,揚我中華武術之威名,名振東北。后在京津兩地開館授徒。1914年孫祿堂在北京遇到郝式太極拳創始人郝維真,盡得郝之真傳。經潛心研究,將剛柔相濟的形意拳、靈活多變的八卦拳、同以柔克剛的太極拳結合在一起,創立了獨具一格的孫氏太極拳,自成一家。1919年孫祿堂被大總統徐世昌召進京,授予少校六等文虎章,任總統府承宣官兼武術教官。1921年應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之邀到南京,被授予武當門門長。孫祿堂武德高尚,服人以德,桃李遍天下。

孫祿堂晚年退隱故鄉,一面授徒,一面著書立說,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等5部武學著作,并被譯成日、英等文字刊行海外,是我國近代武術史上擁有著作傳世的第一人。孫祿堂亦精通書法,其字龍飛鳳舞,瀟灑淋漓,被稱為書劍合璧的一代宗師。


趙羨樸(1870~1957)又名趙崇信。蠡縣趙家莊(今趙河莊)村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考入縣學為生員(秀才)。后經縣學保送去北京某學堂深造,在準備科舉考試時,恰遇戰亂,遂同朋友到山東省邱縣教書。光緒二十八年(1902)任邱縣知縣。光緒三十一年(1905),在審理一刑事案件時,因秉公執法,拒絕上司舞弊,被借故革職回鄉。從此他潛心鉆研中醫理論,義務為人治病,成為遠近有名的中醫。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利用行醫之便,積極從事抗日活動。行醫以“有請必應、有請必到”著稱,且只診脈、開方,不賣藥收費,更拒收禮,待人不分窮富,多次為窮苦病人出錢買藥。他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深深感動了鄉親,不少人送了感恩匾,本村趙文志父子還編寫歌曲贊頌他:“趙莊中醫趙羨樸,看病開方盡義務,窮人、富戶一樣待,對人和氣熱呼呼,醫術何等高!藥到即病除,老幼贊頌名千古!

1938年,八路軍一二〇師駐防趙家莊。趙羨樸堅決擁護共產黨“團結抗日、一致對外”的主張,積極獻糧5000斤,槍兩支,子彈數百發,銀元200塊,并鼓勵其他富裕大戶獻錢、糧和槍彈,支持八路軍抗擊日本侵略軍。1939年,趙羨樸根據縣婦救會的要求,在自己家里做了解放婦女生產力的典型示范。規定:一、全家婦女一律不纏足,已經纏足的要放足;二、不準打罵婦女,反對男尊女卑;三、女孩子一律上小學、中學直到大學;四、不準限制婦女參加抗日活動;五、婦女婚姻自由,不準家長包辦。趙家莊的婦女工作空前活躍,成為全縣先進典型,受到縣婦救會表彰。19408月,趙羨樸被推舉為縣議會副議長,直接參與抗日斗爭。

19427月,偽保定道尹到趙家莊中心炮樓,日軍小隊長山根、新民會長張榮先、偽軍班長董文彬幾次邀請趙羨樸出面歡迎道尹,被他拒絕;道尹到他家“拜訪”,提名要他充任縣長,被他拒絕;山根用金錢引誘、威脅恫嚇等手段讓其到縣城為日軍當醫生,他以耳聾、患病為由拒絕。而他通過在民間行醫,做了大量有益抗日戰爭的工作。為此,蠡縣抗日民主政府派楊杰三等人慰問趙羨樸,高度贊揚他的民族氣節。

新中國成立后,趙羨樸被選為蠡縣第一、二、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蠡縣第一、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710月病逝。

李彩亭(1872~1930)字呈章。定興張祖莊村人。出身武術世家。祖父李鐵珊,為鏢師,人稱“花刀李”。父李梁棟,在河北頗有影響。他自幼隨父習武,擅長地蹚拳、地蹚刀、朱砂刀、朱砂劍、翼德槍。30歲時與弟李文亭、李耀亭到鄭州拜形意拳名師李存義為師,在祖傳外家拳的基礎上,又學內家拳,博采眾家之長,技藝更加扎實全面。清光緒年間,曾受聘到某王爺府任武術教師,后遠走江湖從事保鏢業,足跡遍大江南北。民國年間,在定興故里從事武術教學活動。不僅武功出眾,還精通醫理,能醫數種疾病。


張長發(1875~1964)字祥齋。新城(今高碑店)巨水營村人。人稱“鐵羅漢”。原姓田,因家貧,3歲時其父將他送巨水營張瑞為嗣,改姓張。14歲到北京花市大街刻字店學刻字。刻字店離火神廟國術館很近,他每天早起去國術館偷看練武,后被國術館八卦名師程廷華發現,收為門徒。他利用早、晚秘密練武。3年學徒期滿,八卦拳也練好了,由程介紹去王府護院。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后,他憤然離京,回家務農。22歲又拜本縣楊甲貞為師,專修武德,陶冶心性。繼由楊介紹,到辛立莊教場子。由于武名日顯,在師友幫助下,于本縣開設“祥勝鏢局”。幾經與江湖好漢較量,名聲遠揚。北至琉璃河,東至天津,只要插上“張”字鏢旗就無人阻擋。后又向黃玉珂學練輕功,藝成之后,身帶百斤重物,上一般平房,如走平地。1920年到保定師范學校任國術教師,拜形意拳家劉奇蘭三子劉文華為師,又得郭云深、李存義等指教,遂成形意拳家。先后任省國術比賽裁判、閻錫山部國術教官、清華大學國術導師、張作霖帥府國術教師、東北國術館館長。張作霖遇害后辭職回鄉。

日本侵華時期在家隱居,捐助鄉里。解放戰爭時期曾掩護革命干部。全國解放后,被選為縣政協委員。張長發一生授徒很多,其入室弟子就有十幾人。


李文亭(1876~1945)字星階。定興張祖莊村人。鏢師李梁棟次子。自幼天資聰慧,刻苦好學,深受父親喜愛。十二三歲便隨父走鏢,闖南走北,后在東北奉天(今遼寧沈陽)開設常勝鏢局。文亭的形意內功尤以“五花炮”、“劈拳”、“撲掌”見長,他善用“虎撲子”擊人前胸,出掌神速,力量兇猛,堪稱一絕。袁世凱稱帝后,文亭在北京結識蔡鍔將軍,毅然結束保鏢生涯,隨蔡回云南起兵討袁,官至營長。

1917年李文亭解甲回到天津,輔佐師父李存義興辦天津中華武士會,致力于傳授形意門拳術。1918年李存義回深州故里,天津中華武士會由李文亭執掌。1928年第一屆全國國術比賽,被聘為裁判委員會委員。比賽結束,浙江省主席張靜江贈龍泉劍一口。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李文亭離開天津回到故里,先后在當地組織聯莊會、自衛隊,后投奔江東升領導的華北民眾抗日自衛軍,從事抗日活動。后回家隱居,重操舊業,先后奔走于北平(今北京)、保定等地教徒傳藝,被后人譽為形意拳門一代宗師。


陳子正(1878~1933)又名陳紀平。雄縣李林莊人。自幼好武,得少林拳、翻子拳、岳氏散手、鷹爪擒拿法之精華。擅鷹爪拳,被譽為“鷹爪王”。1918年到上海表演鷹爪羅漢拳,受上海精武體育會邀請,任上海精武體育會副會長。傳授鷹爪拳,還先后在上海大學、中國公學、圣約翰大學授藝。1921年去香港精武會傳藝,香港大學贈其“教懦夫立”水晶石匾。翌年赴新加坡精武會教拳。到新加坡不久,就在擂臺上用半個回合擊敗一英國拳術名家,被授予印度尼西亞短劍一把,上刻“中國拳王”。1923年湖北武昌精武分會成立,赴該會任教。著有《鷹爪翻子拳》、《鷹爪拳藝書》、《鷹爪連拳五十路》、《鷹爪翻子拳摘要》等書。


羅成立(1879~1952)號熙績。博野大齊村人。幼年體弱多病,15歲隨父(羅老繁,清末武舉)學習武術,身體逐漸強壯,遂與武術結下不解之緣。羅成立跟從山東來博野縣陶墟定居的和尚“禿頭華”學習六合大槍,每天五更,從大齊到陶墟12華里一步一槍,刺到陶墟天剛發亮,常年不輟。他使六合大槍出神入化,揮舞自如,在武術界有“大槍羅成立”之稱。羅成立博采眾長,劍、單刀、護手鉤等器械一一精通。各種長拳、鴛鴦腿、內家的形意、八卦、太極樣樣演練研究。壯年后,發明了獨具一格的北方綿拳。1904年至1930年,在長春、延吉、旅順、大連等地授徒,教授大槍和北方綿拳。1933年受聘為南京國術館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羅成立提出武術發展方向為“健身為主、武舞結合”,受到武術界的認同。武術家溫敬銘、張文廣都是其門徒。


袁鶴儕(1879~1958)名琴舫,字其銘。雄縣龍灣村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考入京師大學堂醫學館。光緒三十二年(1906)考入清太醫院,任太醫院御醫、京都內城官醫院內科醫生。抗日戰爭時期隱居寓所,不予日本人就診。1942年應醫師施今墨之邀,任華北國醫學院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任協和、北京兩醫院中醫顧問,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學會耆宿顧問,中國科學普及協會理事。曾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委員,中蘇友好協會理事。致力于中醫學研究,參與疑難雜癥的會診,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先后編著了《太醫院傷寒論講草》、《傷寒方義輯粹》、《瘟病概要》、《中醫診療原則》、《醫術經談》、《袁氏醫案》等。


高振東(1879~1960)雄縣高辛莊村人。少年時身體強壯,臂力過人,酷愛習武。晨起拾糞常以重10斤的磚石放糞叉上,手執叉柄端行數里不停。有時頭頂200斤重的磨盤。后拜程子和、馬玉堂為師,習練內家派形意拳法。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加入義和團,投入反帝斗爭,因被敵人沖散,與同鄉王德山到東北各地授藝教拳。1926年在上海教習武術。19286月赴南京,任中央國術館一等教習。同年參加南京國術大考,獲冠軍,受銀盾二尊,后又任國術館代理武當掌門。1939年因家鄉遭災、父母病重回鄉。


李耀亭(1883~1956)字子陽。定興張祖莊村人。李梁棟第三子。早年隨父習武,后在鄭州拜李存義為師,精于形意拳,善三合劍、龍形劍、雜式錘、鎖口槍,各種兵械無不通曉。身高7尺有余,體魄健壯。自1913年任北洋大學武術教員,歷時30余年,弟子遍及海內外,當時的國民黨顯要陳立夫、陳果夫、曾養甫等都曾親臨其門。

1918年秋,北京開萬國賽武會,其師李存義率弟子數人入京,擬與俄國大力士康泰爾角逐。未交手前邀他表演劍術,他舞三合劍,身勢低、走劍緩、氣貫穿,步兵統領李階平看后說:“子陽的劍術太神妙了,這樣高大的身軀,舞起劍來,身勢低而靈活,少見、少見!”1928年在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國術比賽時,與其兄李文亭一起受聘擔任裁判委員會委員。比賽結束,浙江省主席張靜江贈其龍泉劍一口。

李玉琳(1888~1965)字潤如。安新圈頭村人。3歲喪父,隨祖父李升堂度日。7歲學文習武。拜郝恩光為師,學形意、八卦、少林諸藝。習武嚴謹,性格開朗,待人和善。尊師如父的高尚品德,為武林界廣為流傳。經李存義引薦投師孫祿堂攻習太極拳術。1924年任教于天津中華武術會,后任教于上海中華武術會,兼任尚德國術會會長。深研楊氏太極拳技術理論并教授推廣。與太極名家楊澄甫相友善。1930年任國術館教務長。

1936年于哈爾濱設立太極拳研究社,任社長。長春、吉林、沈陽均有分社,習拳者數千人之多。在東北、華北培養了大批武術優秀裁判員和運動員。當時有“南陳北李”(南方陳微明,北方李玉琳)之稱。


李樹卿(1889~1955)易縣西北奇村人。李氏家族為當地望族,上溯五代曾出過舉人、貢生、秀才20多名。李樹卿自幼勤勉好學。19歲開始潛心研學醫術,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辯證施治理論。先后在易縣城內的樹德堂、萬寧堂、廣慶恒等藥店主方,行醫30年。李樹卿臨癥細心大膽,不泥古方,無視俗流,長于達變,不迷信權威,好別出心裁;不喜用稀貴之藥,善用土方、小方。結合臨床實踐,編著了《醫方隨筆錄》6卷,記錄了600余付土方、驗方的臨床效果。新中國成立后,李樹卿同當地名醫創辦了一所民辦中醫學校,傳道授醫,是中醫“易水學派”傳承人之一。三子李炳辰繼承家學,行醫故里。五子李熾辰隨馮玉祥任醫官。


朱國福(1891~1968)字炳松。新城(今高碑店)北仁和莊村人。早年師從張長發,后受到孫祿堂等的指點,于形意、太極、八卦均有造詣。

19238月,俄國大力士裴益哈伯爾來到中國,參加英、德兩國在上海法租界聯合主辦的國際拳擊比賽。裴益哈伯爾身高體壯,武藝高超,不把中國人放在眼里。正值朱國福因事到上海,聞此消息,便于812日到擂臺比武。只用4個回合,便將裴益哈伯爾擊倒在地。第二天,上海《申報》、《新明報》等報紙,都在顯著位置報道這一新聞。這次比賽后,日本出重金聘請他去任教,被其拒絕。192810月,在南京國民政府舉行的第一屆國術國考比賽中獲第一名。

20世紀30年代,朱國福與其弟國祿、國禎、國祥均以精湛武藝蜚聲武壇,人稱“朱氏四杰”。馮玉祥贈中山服、龍泉劍,并題詞“愛人如己”,作為獎勵,還請朱國福為部隊訓練大刀隊。朱國福致力于武術發掘和教育工作,創辦武學會、鳳凰武術學校。南京武術館成立后,應聘任教務處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由南京轉到上海,后去湖南,再至重慶,任重慶國術館副館長。

新中國成立后,朱國福長期在重慶大學任教,兼任全國武術協會委員、重慶武術協會主席,多次擔任全國武術比賽裁判。1953年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運動會上,倡導帶護具進行散打和兵器對抗賽,深得武術界贊同。整理編輯了《刺槍》、《滿江紅》、《短兵散打訓練》、《五花槍對練》、《武當昆吾對劍》、《體育按摩》等資料,著有《形意洗髓保健氣功》、《形意拳源流》、《國術歸宗》、《國術與健康之關系》等。“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6月去世。


張崇一(1893~1988)定縣(今定州)東內堡村人。自幼潛心攻讀醫書,又拜名醫施今墨為師。1938年參加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區助理員、縣衛生科員、專區衛生所長、地區衛生協會主任等職。1951年在《河北衛生》上發表《針灸管見》一文。1956年所著的《針灸易學新法》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82年又與其女張平合著《靈樞經類粹今識參西》,用現代醫學理論,對中醫經典作了闡述。其事跡曾在河北省中醫中藥展覽會上介紹,并獲“敢想敢干,獨樹一幟”的鏡匾獎勵。


董守義(1895~1978)蠡縣鄭村人。1907年,考入保定同仁學堂。1912年至1916年在通州協和書院讀書期間,為該校籃球隊、足球隊、田徑隊隊員,籃球隊隊長。19168月經天津青年會體育主任蔡樂爾(美國人)介紹,任天津青年會體育部練習干事。19175月參加東京第三屆遠東運動會。同年11月由天津青年會保送到上海青年會體育學校學習,后由麥克樂(美國人)介紹到上海東亞體專和愛國女校體育科任教。1919年任天津青年會體育干事,應校長張伯苓聘請,任南開學校體育教師兼籃球隊教練。1923年任天津籃球隊教練,代表中國參加日本大阪第六屆遠東運動會籃球賽。

1923年至1925年在美國麻省春田大學深造,回國后任天津南開學校體育教師和“南開五虎”籃球隊教練。1927年被選為天津體育協進會理事、第八屆遠東運動會中國籃球隊教練。1930年任北平(今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教授兼民國大學體育主任,第九、第十屆遠東運動會中國籃球隊教練。1935年任全國體協理事、國民政府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委員。1936年任中國籃球隊教練,參加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和國際籃球會議,被選為國際籃球裁判會會員。曾到蘇聯、波蘭、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等十幾個國家考察體育。1938年后,在西北聯大體育系任教,并兼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副總干事、代總干事、總干事及國民政府教育部國民體育委員會委員、專任委員、常務委員等職。1947年被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同年6月到瑞典參加第四十屆國際奧委會。1948年參加在倫敦舉行的第十四屆奧運會,任中國代表團總干事。同年,任浙江體專教授兼浙江大學籃球隊教練。

1950年調蘭州西北師院體育系任教。1951年調國家體委,任中國出席赫爾辛基第十五屆奧運會代表團總教練,參加第四十七屆國際奧委會會議。1954年起當選全國政協第二、四、五屆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選為全國體總副主席,赴巴黎參加國際奧委會會議。1956年被選為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到意大利參加第五十一屆國際奧委會會議。19579月到保加利亞索非亞參加第五十三屆國際奧委會會議。1959年被選為第一屆全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籌備委員。1961年任國家體委運動司副司長、全國武術協會主席。1965年被選為第二屆全運會籌備委員。1978613日逝世。

著有《國際奧林匹克》、《最新籃球術》、《田徑賽術》、《足球術》、《歐洲考察日記》等。


吳彩臣(1896~1964)涿縣(今涿州)城內人。10歲從名醫祖父吳學深攻學醫理,又拜針灸醫師徐仰山為師,苦學6年,得其真傳。不到20歲,已形成以內診為主、針灸為輔的醫療特色。城鄉求醫者盈門。1929年赴北平(今北京)掛牌行醫。1931年與施今墨等在北平創建華北國醫學院,任針灸系教授。執教5年,編講義多篇,對中醫理論研究有所建樹。

在教學中堅持醫理為導、實際為主的教學方法,培養中醫內科、針灸科人才。其針灸特點為取穴少,不留針。擅長“擔”、“截”法,常用馬丹陽天星12穴,強調針下得氣,能左右針感的走向,應手奏效。對怕針者飛針療法,談笑間針已入穴,似知未知之際業已得氣,獲“飛針吳”美稱。后半生又對張三豐氣功療法進行系統研究,以增加人體對疾病及外部風寒侵襲的抵抗力。并創炭功療法,練功時,室內生炭,提高溫度,引導患者在其中發功得氣,至病人汗出如雨之際,病毒隨汗而出,頗有療效。

新中國成立后,國醫學院組建為中醫學院,他竭誠提供咨詢,深受衛生主管部門好評。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他舉辦義診支援抗美援朝,并為烈軍屬免費診治。

鄭毓琳(1896~1967)字玉林,號懷璧。安國北婁村人。鄭毓琳生于中醫世家。清宣統二年(1910),繼承家學,從父輩學醫。1912年拜醫師曹順德為師。1916年又從霍洛順(博野縣南白沙村人)專習針灸。學成后先后在安國、博野、安平、保定、北京等地行醫。鄭毓琳治愈前清翰林學士蔣式芬之女痼疾,蔣以唐寅“竹林七賢圖”真跡相贈,并賦詩“慈善高師法巨天,神術秘訣中指點,精微奧妙常來轉,針灸取病似仙丹”書贈。鄭毓琳為人治病,從不論貧富,不爭報酬,頗受世人稱道。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他熱情支持抗戰,先后為呂正操部捐銀元1000元,戰馬10匹。

1949年,鄭毓琳赴北京,在長子鄭魁山開辦的診所從醫,同時加入北京中藥學會和中華醫學會。19543月被華北衛生局、華北中醫試驗所評為三級針灸專家,受聘于政務院醫務室工作。因其醫術精湛,常為中央首長針灸治病,政務院秘書長齊燕銘、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著名畫家何香凝曾分別贈送他“技術獨特,妙手回春”、“梅花傲雪”書、畫。曾治愈印度共產黨總書記姜博文(譯音)的類風濕關節炎,頗受外國友人贊譽。他熟讀各家針灸專著,遵古而不泥古,在長期刻苦鉆研和臨床實踐中創出“針刺熱涼補瀉”、“導痰法”等針灸術和“二龍戲珠”、“喜鵲登梅”、“老驢拉磨”、“金鉤釣魚”、“金雞啄米”、“白蛇吐信”、“怪蟒翻身”、“鼠爪刺”等針刺八法,在國內外影響很大。

1954年,鄭毓琳調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任第三研究室主任。他用燒山火、透天涼獨特手法治療半身不遂、痹癥、胃病、眼病,取得良好效果。鄭毓琳對技術從不保守,門人頗多,有不少弟子成為國內著名教授、專家。先后出版和發表《鄭毓琳醫案》、《臨癥經驗》等論文、專著10余篇(部)。其中《針刺治療視網膜出血的初步觀察》一文獲1958年衛生部科研成果獎。


劉寶華(1897~1949)完縣(今順平)唐行店村人。早年就讀于保定育德中學,后考入北京大學,因對醫學有興趣,又考入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北京醫學院前身)。除刻苦學習醫學專業課以外,兼學德、日、英等外語,1924年赴德國留學,曾先后從師于東歐許多眼科專家,達到很高的醫術水平和造詣。1928年學成回國,在北平(今北京)協和醫學院任教。1929年秋,自建啟明醫院,由于醫術和設備堪稱一流,成為當時一所有名的醫院。曾使許多患嚴重眼病的人免于失明,并使眾多多年失明的病人恢復了視力,受到患者贊揚。后接受北京大學醫學院聘請,任該院眼科主任、教授,在教學上力圖改進,設備上精心籌劃制備,培養了許多人才,不少成為知名眼科專家,如曾任北京市衛生局局長的張文琪、天津鐵路醫院院長陳清善等。1937年日軍侵占北平后,他辭去一切外聘,在啟明醫院從事醫學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任平津區鐵路管理局鐵路總醫院院長。


鄭懷賢(1897~1981)安新北辛村人。11歲開始習武,師事百家,擅長形意、八卦、太極拳術。同時學醫治跌打損傷、接骨術。1928年任兩江女子師范和交通大學體育教師。在上海精武館舉行的武術比賽中,多次奪魁。十八般兵器兼能,尤擅長飛叉,滬上武林界中人常稱他為“飛叉阿賢”。1936年赴德國出席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體育館參加明星表演賽。在這屆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連連受挫,獨有國術表演隊為國揚威。鄭懷賢手持鋼叉,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進入練功狀態。霎時間,他揮舞鋼叉,只見吞吐開合,閃展騰挪,動作凌厲如閃電,鋼叉呼呼生風,上下左右猶如蛟龍盤身。他表演的飛叉絕技,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德國國家攝影團把中國國術隊表演的飛叉鏡頭拍攝整理成紀錄片。其表演震動了當時世界體壇。抗日戰爭時期,定居四川,從事武術和傷骨醫療活動。

1950年受聘為成都體育專科學校武術教師,并任運動員骨科醫生。1953年作為西南代表隊武術總教練率隊參加全國運動會。1958年專門研究骨傷科,繼承傳統醫學和民間醫療經驗,整理出具有特色的正骨和按摩技術。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應國家體委之聘,任中國排球隊保健醫生,赴蘇聯莫斯科參加世界排球錦標賽。歷任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常務委員、中國武術協會主席、中共成都體育學院委員會委員、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系主任、教授、附屬體育醫院院長。19811031日逝世。著有《正骨學》、《按摩術》、《傷科診療》等。


張明遠(1898~1964)易縣南城司村人。自幼投師學醫,學成后開藥鋪當醫生。1941年在龍華縣創辦了醫療合作社,并擔任了中西醫藥研究會主任。當時由于農村缺醫少藥,造成嚴重病災,僅長嶺一帶5個村流行病患者就有2500多人,占總人口的50%。為了解除病患,他吸收股金作資金,辦起了醫療合作社,并將鄉間中西醫和有醫療基礎的人發展為醫藥研究會會員。研究會會員分片下鄉治病,哪里病情嚴重,他就帶人到哪里去,遇到疑難大病,與大家會診,共同切磋。張明遠看病,不論病人窮富,一視同仁,遇到危重病人,不論白天、黑夜,不論路途遠近,不論風天雨天,哪里捎信來請,就立即去醫治。看病不吃請,不收禮,不敷衍了事。他和醫藥研究會的醫生們不分晝夜地為群眾治病,兩周內治愈了1000多病人,很快控制了流行疾病的蔓延和發展。

194411月,張明遠被邊區人民譽為模范醫務工作者,并出席了晉察冀邊區第二屆群英會。之后,他將醫療合作社擴大到全專區,在易縣各區都建立了醫療分所。充分利用易縣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動群眾上山采藥。醫療所將藥材收集曬干,加工泡制,他們賣藥只賺一分利。榮軍、抗屬、貧困戶和縣、區干部吃藥按原價。并經常深入各區調查藥價,嚴禁賣假藥騙人。因此,方圓百里遠的村莊都到他的醫療所抓藥。他每年都召開股東會,年終按股分紅,一些商人和有資產的人都愿意到他的醫療合作社入股。1944年,張明遠的醫療合作社盈利193800元(邊幣)。1945年除分紅利外,拿出4000元救濟冀中災區,拿出36440元免費為群眾接種疫苗,優惠抗屬藥費3067元,支援醫藥研究會46800元。在易縣解放區,張明遠帶領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們先后治好病人29280人次,受到群眾的愛戴和擁護。1947年,張明遠被晉察冀邊區政府任命為民政處副處長。1950年易縣成立衛生院,張明遠是第一任院長。1953年調保定,1964年在保定逝世。


臧玉詮(1901~1964)字伯潭。完縣(今順平)東陽各莊村人。曾就讀于保定育德中學,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后曾在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在清華大學心理系任教。1929年考上河北省公費留美生,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神經解剖學,1934年獲博士學位。在此期間先后發表9篇論文。回國后,歷任北平清華大學心理系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院解剖科教授。

新中國成立后繼續擔任教授,并任中國解剖學會常務理事,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他精通英文,亦能閱讀德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后又自學俄文、日文、世界語。曾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邀請,用西班牙語向世界廣播新中國醫學研究成就。畢生致力于神經解剖學的研究和翻譯,是我國神經解剖學主要奠基人之一。領導制作了脊椎動物各綱目動物腦的連續切片和大量成人及胎兒的連續腦切片,從發生發展的觀點,以比較神經學為基礎建立中國的神經解剖學,對脊髓和小腦的研究成績卓著。發表《身體分節、牽涉痛覺和針灸穴位》、《針灸止痛神經理論》等60余篇論文,翻譯著作《人類神經解剖學》、《行為主義的心理學》、《神經系統演化歷程》等10余部,著書10多部,1964427日在北京逝世。

張巖(1901~1976)字沖霄。安國西伏落村人。1918年考入保定直隸公立醫學專門學校,1922年畢業到北京德國醫院任醫員,1926年在北京國立北京大學醫學院任解剖學講師,1929年在北京陸軍軍醫學校任解剖學講師。1931年任保定河北省立醫學院解剖學教授,開始編著《人體系統解剖學》一書(印刷四版),詳細描述了人體結構,書中引用其對中國人頭骨測量、臟器度量等科研資料,成為醫學院校解剖學教學的重要教材和參考書之一。1934年張巖赴德國入柏林大學解剖學院為研究員,專門研究人體解剖標本模型的制造和人類胎盤的構造,專長制作各種人體解剖標本和模型,1936年回國任保定河北省立醫學院解剖學教授,翌年任貴州安順軍醫學校解剖學技正教官。1947年任國立沈陽醫學院解剖學教授兼教務長,翌年任北京石景山鋼鐵廠醫院院長。

新中國成立后,張巖任河北醫學院解剖學教授、解剖學教研室主任、副院長,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先后擔任九三學社保定分社主任委員、九三學社石家莊分社副主任委員,并任中國解剖學會理事,歷任河北省第一屆人大代表、河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張巖熟悉國際通用拉丁文解剖學名詞,1955年在《中華醫學雜志》外文版發表《解剖學名詞的分析和知識》、《評巴黎解剖學名詞》等論文,受到國際解剖學名詞委員會重視,該會聘張巖為會員。1963年主編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科書《人體解剖學》,參與張鋆主編的全國通用大學教材《人體解剖學》一書中“脈管學”的編寫工作,研制了“內耳鑄型”使用的一種新合金,撰文發表在1963年《河北醫學院學報》上。在河北醫學院工作期間,制作了用于教學的比較胚胎學模型和人體各系統臟器發生的模型,并指導中青年教師制作了“雞胚裝片”、“雞胚連續切片染色”、“內耳鑄型”、“內耳雕制標本”、“大腦顯微切片”、“人腦厚片染色”等標本和模型。20世紀70年代初,張巖指導青年教師編著并總審出版了《人體解剖學》(上、下冊)。197611月在石家莊近世。


趙錫武(1902~1980)原名鐘祿。安國人。1920年赴北京學習中醫。1927年正式開業行醫。19318月,應聘任北平(今北京)市國醫公會調查股干事。1943年至1949年,任北平華北國醫學院教授。19461月,兼任該院院務會常務委員。1951年入北京中醫進修學校,結業后在該校門診部當醫生,后任門診部主任。1954年任中醫研究院籌備處門診部主任。同年12月,任中醫研究院內科主任,后兼任該院附屬西苑醫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195511月,任中國藥典編纂委員會委員,后任副主任。1956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785月,任中醫研究院教授兼副院長,并一直兼任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職。19794月,任《醫學百科全書》“祖國醫學”編委、古典醫籍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著有《趙錫武醫療經驗》、《趙錫武醫案》、《趙錫武醫話》等。


金巖(1902~1986)字曉峰。安國北七公村人。自幼隨本村少林會習武。后隨父赴日本求學,回國后考入保定高等師范附屬中學,曾以1.79米成績獲省男子跳高冠軍。1925年,身高1.80米、體格健壯的金巖考入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同年參加籃球校隊為主力隊員,與一起入學的四位同學被稱為“師大五虎”。是年冬季高校聯賽,其隊獲冠軍。1927年,金巖代表中國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取得較好成績,在田徑界嶄露頭角。1928年冬又和隊員一起獲北平(今北京)大學組籃球冠軍。是年在第十三屆華北運動會上,金巖打破十項全能全國紀錄,翌年在第十四屆華北運動會上獲標槍冠軍,打破4×100米接力全國記錄,百米短跑成績達10.9秒。被譽為田徑界“金大王”。

金巖畢業后,分別在福建集美中學、河北北京中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中法大學、北京大學任教。1953年擔任北京鋼鐵工業學院體育系教授,使該校田徑水平在北京高校中名列前茅。金巖為國家培養出榮高棠(曾任國家體委副主任)、張連魁(曾任國家第一工業部部長)、薛濟英(清華大學體育部教授)等大批優秀人才。

金巖為國家體委批準的第一批國家級田徑裁判,多次擔任全國、各部委、各省市運動會以及北京市春節環城越野賽、國際馬拉松賽、各高等院校校際比賽等各級別有關田徑賽事的裁判工作,歷任發令員、單項裁判員、裁判長、副總裁判長、總裁判長,并多次協助國際著名裁判馬約翰、夏翔在重大田徑運動會上作裁判工作。退休后,仍關注體育事業發展,并參加中國書法協會。1986323日逝世。


劉華圃(1903~1968)又名劉春永。安國西王奇村人。15歲在藥店學徒,17歲入天津隆順榕藥莊。他潛心鉆研業務,虛心學習中藥鑒別加工技術,幾年后擢升為總經理。1939年被推舉為天津市國藥同業公會會長,多次冒險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抗日志士。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軍加緊對天津商界掠奪,苛捐雜稅名目繁多,劉華圃等人組織領導國藥業進行抗稅斗爭,被日軍憲兵司令部傳訊扣押。解放戰爭期間,劉華圃利用自己的身份,多次掩護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協助向解放區轉運藥品。

1949年天津解放后,劉華圃任第一屆天津市政協委員、市財經委員會委員、市投資公司董事、工商業聯合會常務委員。1951年初,參加中央人民政府西南區土改工作團,到四川省大足縣進行土改工作。同年7月,返津籌辦華北城鄉物資交流會。會間,劉華圃針對廣大鄉村缺醫少藥的情況,提出“發展國藥,研究提煉,改革劑型,進一步發展中成藥”和“成藥下鄉”的建議,得到周恩來總理支持。翌年,劉華圃創建全國首家國藥提煉廠——隆順榕國藥提煉廠,兩年時間發掘研制出10個新劑型,300多個品種。社會主義改造時,隆順榕藥莊為天津市第一家實現公私合營的企業。

1956年后,劉華圃當選天津市和河北省第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及第二、三屆政協委員。1957年將自己20多間私宅全部交給國家。1959年又將多年收藏的古董、名人字畫、珍貴皮毛大衣、楠木家具等物品獻出,支援國家償還外債。他還組織天津市中藥界老人編寫《中藥發展史》、《抗牙稅斗爭》、《天津生藥協會》等歷史資料,總結整理中藥材采集、鑒別,中藥制作和臨床應用經驗等資料計700余萬字。1966年邢臺地震后,劉華圃每月從工資中拿出100元捐贈災區。19681211日在天津逝世。


陳學穆(1905~1980)字育才。定縣(今定州)城內新立街人。河北省正定縣第九中學畢業后,曾當小學教員。1926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鉆研眼科醫術,成績優異。畢業后,任北平(今北京)啟明眼科醫院醫師,仍好學不輟。1933年后,歷任河南省立醫院眼科主任醫師、西北醫學院教授。曾在暑假期間帶領學生到育人教養院醫治眼疾,使大批盲人重見光明。

1943年后,歷任西安軍醫學校眼科教授、上海國防醫學院教授。上海解放前夕,他拒絕隨國民黨去臺灣,堅決留在大陸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江蘇醫學院眼科教授、第一軍醫大學眼科教研室副主任、福州軍區總醫院眼科主任等職。1961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不顧年老有病,自愿參加福建山區醫療隊,不慎從高山跌落致殘,從此離職休養。1980228日病逝。

陳學穆長期從事眼科醫術的研究和實踐,技術精湛,經驗豐富,擅治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著有《眼科學講義》,與胡用霖合譯《Giffod氏眼科學》及臨床實驗的學術論文多篇。

溫敬銘(1905~1985)字勉之。蠡縣城內西北街人。6歲開始跟鄰居學習武術,讀小學期間,拜博野縣羅成立為師。1929年考入北平(今北京)憲兵司令部任武術教官。1930年調任山西太原軍官教導團武術教練。1933年報考南京中央國術館。為擴大中國武術在海外的影響,1933年和1936年,溫敬銘曾兩次作為中央國術館成員到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表演武術。19368月,溫敬銘參加了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他與張文廣、劉玉華表演的空手奪槍威震奧運會。表演共20多分鐘,掌聲和喝彩聲經久不息,謝幕十幾次才下了場。當時正在德國考察的郭沫若、馮玉祥、李烈鈞等也前來觀看,稱贊他們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武術,為中國人爭了氣、增了光,李烈鈞還賦詩贊頌。當地報刊稱:“中國國術有三大價值——體育價值、攻防價值、藝術價值。”之后,當地輿論又稱:“中國國術具有藝術、舞蹈、奮斗三大特色。”中國《金陵晚報》以“柏林奧運會上中國參賽,國術隊為祖國贏得聲譽”為題目報道了這一盛況。

1942年,溫敬銘與在奧運會同臺表演的隊友劉玉華結為夫婦。19433月,任教育部國術教材編審委員會編輯,后又任國術體專副教授。1947年,任重慶青年會中學校長,1950年到武漢體育學院工作,1957年以后,開始一面工作一面著書立說。1978年晉升為教授,開始帶研究生。1979年評為國家級裁判。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協會科研委員會主任。溫敬銘夫人劉玉華、長子溫力、次子溫莊均為武術教授,國家曾為他們拍攝大型記錄片《武術之家》。溫敬銘1985年逝世,被中共湖北省委批準為中共正式黨員,并被譽為“一代武宗”。

溫敬銘一生從事武術事業,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著有《中國式摔跤》(與張文廣合著)、《短兵術》、《初級長拳一二三路》、《初級刀槍劍棍》、《甲級套路六套》、《乙級套路五套》、《大槍》、《綿拳》、《三才劍》及《散手》等十幾部專著,還受國家體委委托主持制定了《武術競賽規則》、《中國式摔跤規則》,參與編寫長拳套路及《女子拳》等。還負責編寫武術教材200余萬字,主編了《體育辭典》等書。


米景賢(1906~1974)定縣(今定州)人。192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旋即赴美國留學。1930年畢業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1934年獲該校醫學院畢業證書和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正醫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第六軍醫大學、第七軍醫大學教授、副校長。擅長血液病、內分泌病的診治。1957年率醫療隊赴西藏進行高山病流行病學調查,主持制定了高山病防治措施,為進藏部隊防治高山病做出貢獻。主編《高山病手冊》一書。


曹清泰(1906~1987)完縣(今順平)北下叔村人。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30年考入里昂中法大學公費學習,1936年在法國里昂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1937年至1944年,在波爾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專攻耳鼻喉科。抗日戰爭勝利后,從法國回國,在重慶、上海等地從事醫學臨床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主動離開上海,到條件較差的安徽省開展醫學教學和臨床研究工作,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個耳鼻喉科,并把從法國帶回的器械無償捐獻給醫院,精心培養了一批批耳鼻喉科專科醫師。歷任安徽醫科大學教授、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中華醫學會安徽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安徽分會耳鼻喉科學會主任委員,是《中華耳鼻喉科雜志》編委會委員。1955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曹清泰從1963年起專攻變態反應學,用菌苗脫敏療法治療變態反應性疾病,對常年性過敏性鼻炎、氣管炎、哮喘、蕁麻疹等病均有良好療效,小兒哮喘的治愈率達90%,對多種變態反應疾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療效,1965年在南京全國耳鼻喉科大會上作報告,引起醫學界的重視。他使用菌苗脫敏法治療聾啞病,使上百患兒恢復或接近正常的聽力,建立了治療聾啞及其適應癥的方法,提出了治療聾啞的變態反應學說。1971年創立變態反應小組,研究治療變態性疾病。著有《變態反應學》,發表專業論文多篇。1987312日逝世。


陳淇園(1908~1978)蠡縣花園頭村人。1929年到北平大學醫學院學習,1935年畢業后到日本福岡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攻讀研究生,1937年學成回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陳淇園走上抗日救國道路,到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從事抗日工作。19386月,受命組建冀中軍區第二軍分區衛生部,任部長。193810月,調任冀中軍區后方醫院院長。19391月,出任冀中軍區前方衛生部部長。同年2月,奉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命令接待白求恩率領的東征醫療隊,接受指導和幫助救治傷病員。白求恩發現冀中軍區有殷希彭、陳淇園等幾位醫術精湛的專家教授,稱他們為“晉察冀軍區最合格的醫生,正是辦衛生學校的急需人才”。19397月,調入籌建中的晉察冀軍區衛生學校,參與學校的籌建工作。在極其簡陋和動蕩的條件下,自己動手趕制各種教具、標本,編著有《診斷學》、《內科學》及《瘧疾診治心得》等講義教材。1941年被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委任為柯棣華的助手,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醫務主任。柯棣華病逝后,1943年接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院長。19466月開始,先后擔任白求恩衛生學校副校長,白求恩醫科大學、華北醫科大學副教育長、教育長。新中國成立后,自19501月始,歷任第一軍醫大學、吉林醫科大學副校長。1955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8128日在長春病逝。


穆成寬(1908~1987)回族。天津市北郊區人。1939年在天津舉行的萬國游泳比賽中獲440碼自由泳冠軍,1941年打破400米自由泳全國紀錄。1933年至1943年期間曾多次獲得天津市游泳比賽男子成年組100米、200米、400米自由泳和100米、200米仰泳冠軍。1952年任天津市游泳隊教練,1956年在天津創建了中國第一所游泳學校,先后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穆成寬曾任河北省游泳協會副主席、中國游泳協會委員、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委員、河北省體育分會副主席、全國政協體育組副組長等職。是全國政協第三、四、五屆委員會委員,民革河北省委委員、民革中央監委會委員。

1966年,穆成寬來到安新白洋淀,看到這里有良好的游泳條件和群眾基礎,便指導安新組建游泳隊,并向河北省政府建議,撥款購置器材,派教練指導游泳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穆成寬遭到迫害,身心受到摧殘,但他仍然熱衷于祖國的游泳事業。1975年安新建立河北省重點游泳業余體校,穆成寬任名譽校長。1978年河北省體委黨組為他平反,并任命他為省游泳館副館長兼教練員、省體育工作大隊副大隊長,1981年出任河北省體委副主任,兼河北省游泳隊名譽總教練,到保定主管河北游泳隊,使河北省的游泳成績大幅度提高。河北游泳三杰錢紅、王大力、夏福杰,都是經穆成寬親自選定的,并為他們的訓練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們都取得不凡的成績,特別是錢紅在第二十五屆奧運會上取得百米蝶泳金牌,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泳壇“五朵金花”之一,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十佳”運動員。

常年的勞累使穆成寬積勞成疾,1987年檢查發現患有腦神經萎縮癥及腦動脈硬化癥。當領導及教練們要送他去醫院治療時,他執意不去。直到病情惡化時,才住進醫院。198712月逝于保定。

郝家俊(1908~1988)安新圈頭村人。7歲隨父(形意拳家郝恩光)學習長拳、形意拳和八卦拳。后拜師李景林學習太極拳及推手和武當劍法。又從孫祿堂學習形意八卦。20歲到上海,學習楊式太極拳,并得到楊式創始人楊澄甫的親自指點。20世紀30年代,郝家俊曾參加杭州全國博物展覽會國術比賽,當時約有300名拳師參加,比賽采取對打的方式,郝家俊連克敵手,最后獲得第14名,大會獎給他寶劍一口。還參加由上海主辦的救濟山西賑災國術比賽大會,為災民捐款。后又隨李景林到山東創辦山東國術館,任太極拳及推手教練,并在上海大群體育社、尚德武術會和上海武學會任教。

新中國成立后,曾在干部文化補習學校和天津大學任太極拳教師。在歷屆全國運動會上任武術運動太極拳競賽組副裁判長。1953年在全國民族形式表演大會上,郝家俊表演的武當劍法受到了各界人士的稱贊。1957年郝家俊參加了國家體委組織的《太極拳運動》一書的編寫工作,并主編后一部分太極拳推手。1980年參加全國武術工作者座談會。19827月應邀參加由上海主辦的全國太極拳及推手名家表演,同年出席全國武術工作會議。1984年參加武漢國際太極拳(劍)觀摩會,并作了講演。1985年獲天津市體委頒發的體育工作者證書和獎章。

為推廣和普及太極拳,20世紀50年代郝家俊就上書毛澤東主席和中央有關部門,建議大力推廣太極拳以增強人民大眾體質,并預見中國的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代表將率先進入國際體壇。曾任全國武術協會委員,天津武術協會副主席,西安市形意拳研究會顧問。郝家俊為人耿直、謙虛,博采眾家之長,在研究太極拳及太極推手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融太極、形意和武當劍法于一體,以推手實用為基礎,創編了八十一式推手太極拳,并進一步發展了太極拳理論,提出了太極十五勢的論點。郝家俊經常到療養院、工廠和學校進行義務教育。


張金鐘(1910~1986)唐縣花盆村人。自幼隨伯父學醫,18歲起獨立行醫,以土方驗方治療人、畜病癥,以花錢少見效快著稱。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1938年被選為花盆村村長,仍為人、畜醫病。是年10月,部分八路軍傷員送來該村,他見傷員衣被單薄,不能御寒,把自家僅有的棉被給傷員蓋上。1939年晉察冀軍區進駐和家莊村,受部隊之邀,三次為駐軍醫治戰馬,經他治愈的病傷戰馬30余匹。在任村長期間,兩次護送由區組成的幾百人和450頭牲畜的支前大隊,往山西繁峙運送公糧,他擔任后勤組長兼醫生,歷時半月,完成任務后,人、畜無一傷亡安全返回。是年9月,白求恩大夫住花盆村40多天,兩次和他交談,稱贊他是“用一根鐵針、一把青草治病的良醫,中國醫學真是了不起”。19493月,唐縣民主政府批準他為醫師職務,并為他頒發行醫許可證。當時獸醫很少,很多醫生不愿做獸醫工作。他考慮到牲畜是山區老百姓的命根子,主動報名任專職獸醫,先后在軍城、川里等獸醫站任負責人,1960年調回軍城獸醫站。

他在57年的行醫生涯中,不收額外報酬,徒步出診,從不騎驢坐車。北到淶源,南至安國、定州,西至曲陽,東至完縣(今順平)、望都的160余鄉鎮,千余村莊都留下他的足跡,徒步行程3萬多華里。19869月張金鐘病逝于花盆村。1988年唐縣人民政府批準,由軍城區公所、縣畜牧水產局、羊角鄉政府、軍城獸醫站、花盆村委會共同為張金鐘立碑紀念。周圍鄉村,遠至淶源縣銀坊等村群眾上千人參加了立碑典禮。


徐萍(1911~1963)又名徐云章。博野解營村人。出身農民家庭,青年時期就對農作物的繁育、栽培感興趣。1927年徐萍從河北省立第三中學畢業后務農。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參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在博野創辦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場,任場長。19496月調安國任太平山(今東山)農場推廣科科長,1951年任場長。到安國后,徐萍建議縣政府應借助藥材集散地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他除搞好農業技術推廣外,開始在農場試種大黃、白芷、木香等10多個中草藥品種,他堅持田間觀察,探索研究中藥材栽培管理技術,取得高產經驗后,向農民推廣。

19561月,農場改為安國縣藥材場。徐萍開始對藥材引種、試種及栽培管理技術系統研究。經過兩年多努力,研究總結出薏米黑穗病防治,天南星、白術摘穗,木香秧塊切除頂芽和菊花打頂等增產技術,在全縣大面積推廣,取得較好經濟效益。1958912日和14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劉少奇、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視察安國時,先后在藥材場接見徐萍。1959年,安國縣成立藥材種植研究指導組,徐萍出任組長,他帶領全組人員進行野生和外地藥材的馴化、移植試驗,其中安徽白芍、浙江枸杞、江蘇元胡、山東金銀花等10多個品種引種成功,促進了安國藥材種植業發展。1962年后,徐萍心臟病經常發作,仍然堅持觀察記錄,病重臥床后還每天詢問藥材生長情況,堅持記錄。6年中,徐萍手記藥材觀察資料20余萬字。1963411日病逝于東山藥材場。


常東升(1911~1986)字曼天,綽號“花蝴蝶”。回族。保定市區人。自幼承襲祖傳摔跤術。12歲拜摔跤名家張鳳巖為師。此后,又從師劉倫山學習其取形意拳式編成的“形精拳”,師從楊茂堂學習“霸子拳”。他還研習過劍、棍等武術器械。16歲練就絕技“左右開弓麻花絆”。17歲闖蕩江湖,在漕河廟會擊敗綽號“一通碑”的劉溝兒,成為保定摔跤高手。由于他小時候臉被燙過一次,鼻梁上的眉心部位留下一塊疤痕,左右對稱,形似蝴蝶,而且他摔跤前往往先左右來幾個“刺空兒”姿式,如同蝴蝶飛舞,因此人送綽號“花蝴蝶”。青年時期,曾任天津警察局武術摔跤教官,以深厚的摔跤功底,摔倒天津青紅幫頭目、自取外號“蓋河北”的邵井坤。

1932年考入南京中央國術館學習。1933年在第二屆“國術國考”中,名列前茅。不久,被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授予少校教官銜,任中央國術館摔跤教師。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一個日本柔道隊訪問南京,同中國摔跤隊比賽,特派日本軍隊第一勇將、九段高手森田喜直專程從日本東京趕到南京。常東升用迅捷的招法輕而易舉地摔敗了森田喜置。1937年,他在廣西桂林平樂縣任國民黨軍隊軍官訓練團摔跤教官。從1940年起,任國民黨警官學校教官。1948年在第七屆全國運動會摔跤比賽中獲得中量乙級冠軍。

1949年隨校遷往臺灣省,任教于“中央”警官學校,并在臺灣文化大學、政治大學、建中等校教授摔跤。1976年退休后,曾到摩洛哥、新加坡等國表演。后傳藝于美國芝加哥、紐約兩地。1982年組織“世界摔跤協會”,任會長。摩洛哥國王贈送其寶劍,日本武術界尊其為“武術之神”。著有《摔跤術》、《世界摔跤協會手冊》及《常門摔跤》錄像帶等。1986年逝于臺灣省。

錢允中(1912~1988)雄縣人。1933年就讀于河北醫學院,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到貴陽醫學院學習,1941年畢業。歷任貴州省立醫院住院處醫師、貴陽醫學院病理學助教、內科代理主任、副教授。1950年出任貴州衛校附屬醫院院長。1953年該院更名為貴州省干部醫院,1957年再更名為貴州省人民醫院。“文化大革命”時受迫害。1979年復任院長。198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錢允中對病理學和內科學造詣頗深。先后擔任中華醫學會貴州分會副會長、貴州省科協副主席、省第二、三、六、七屆人大代表、第四屆政協委員會委員、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在《中華醫學雜志》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李鶴鳴(1912~1983)安國流霜村人。13歲時受塾館先生影響,對治病產生興趣,先生授之針經、脈訣、藥性等醫學常識。16歲到天津西門內泰和堂藥店學徒,因他聰敏勤快,虛心好學,頗得坐堂中醫孟憲章賞識,傳其醫道。四年學成。1934年在安國自設藥鋪行醫。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重返天津,在河北大街廣安棧掛牌行醫。除應診外,其余時間多用于攻讀醫書,系統學習了《寒溫條辯》、《景岳全書》等著述,常結合所見病癥,對一些成處方加以改進,醫術日臻成熟。

1949年回故里,加入安國縣醫學聯合會,任秘書。1953年被選為安國縣中醫學研究指導委員會主任。1956年組織成立城鎮中西醫聯合診療所(安國縣中醫院前身),任所長。1957年受聘為河北中醫業余學校輔導員。授課之余,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整理編寫了《祁州中醫驗方集錦》第一集。1958年自塑五彩針灸模型,精心研究針灸技術,撰寫出《簡易針灸選編》,與人合作研制出三用經絡探測器。1962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受沖擊,被解除醫生職務。被管制期間,他潛心總結自己的醫術實踐,編寫出14萬字的《中醫針灸問答》。1977年重回醫院工作。1979年編寫出《祁州中醫驗方集錦》第二集,同年當選為安國中醫學會理事長、保定地區中醫學會理事。仍潛心醫道,堅持應診。晚年撰寫出《治療中風痛的點滴體會》、《關于痢疾的臨床體驗介紹》、《以針灸治療為主的治療子宮下垂》、《中醫治療脫疽的經驗介紹》等數篇論文,分別發表在省、地醫學刊物上。198332日逝世。


哈荔田(1912~1989)回族。保定人。幼時隨父學醫、讀醫書,以古人“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之語自勵。后考入保定同仁中學。此時在醫學上已頗有基礎,鄰里有病者,常請其治療,人稱小哈先生。1931年考入北平(今北京)施今墨創辦的華北國醫學院,因學業頗佳,深得施今墨、周介人、范更生的器重,并經常得到他們的指教。1933年在校期間即考取行醫執照,后隨父在天津聚興和藥店執業。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與施今墨創辦北平國醫專科學校。后任教于天津國醫訓練班,培養了一批中醫人才。

新中國成立后,哈荔田于1954年率先在天津河北區小樹林組建了“中西醫聯合診所”。1955年擔任天津市衛生局副局長,首倡成立正規中醫醫院。1957年領導創辦了天津市中醫學校及天津中醫醫院,并組織西醫離職學習中醫,開辦天津市第一期全國西醫學中醫研究班。同時又主持開辦中醫訓練班,對無照行醫而確有一技之長的個體中醫進行系統培訓,并招收數百名初、高中畢業生為中醫學徒,分配至各醫療機構,采用集中上課與分散帶課相結合的方式,使很多著名中醫均能學有傳人。1957年至1962年,先后招收數批學員,學制五年,畢業后頒發大專畢業證書。

1958年,中醫學校改為中醫學院,哈荔田兼任院長。“文化大革命”中該院遷往石家莊,并入河北醫學院,哈荔田也受到迫害。1971年后,哈荔田先在天津醫院,繼在中心婦產科醫院當醫生。“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恢復原職,即著手中醫學院的重建工作,并于1978年開始招生。還組建了天津市中醫研究所,使天津的中醫醫療、教學、科研機構初步形成體系。著有《婦科醫案話選》,主編《扶正固本與臨床》,編審《中醫學解難》等著作。擔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全國中醫婦科委員會主任委員、政協天津市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198999日逝世。


劉震華(1912~2001)雄縣人。1940年畢業于原國立貴陽醫學院。1947年被浙江大學醫學院聘為外科教授兼外科主任。1951年調入河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外科,曾任院長。多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是全國政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河北省委員會主委、民進中央委員、河北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57年成功進行了河北省第一例心臟閉式二尖瓣分離術。1958年逐漸開展了低溫心內直視手術、房間隔缺損修補術。1961年成功實施了體外循環心臟外科手術,使河北省心臟外科步入全國先進行列。1979年又在省內外首次進行了心臟瓣膜替換術。創建了河北省心腦血管病研究所,任碩士生導師。著有《醫療專業外科學》、《胃外科學》等,發表論文《二尖瓣分離90例經治體會》等40多篇。200126日逝世。


范宗先(1913~1979)定興人。1941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學院體育系。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體育師資訓練所教師、武昌體育專科學校副教授、湖北教育學院體育科主任。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中師范學院體育系主任、教授,武漢體育學院教務處副主任,田徑球類系主任、教授,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編有《體育統計學》、《體育理論》、《籃球》等,均作為體育院校、師范院校體育專業教材。


李天驥(1914~1995)字龍飛。安新圈頭村人。近代武術家李玉琳次子。7歲從父習武,13歲隨父去天津中華武士會深造,并承李耀亭、王俊臣、孫祿堂等名家指點,武功大進,15歲在山東國術館常與一些武術高手切磋技藝并獲李景林親授。旋與郭岐鳳充實完善武當劍法,積數十年苦練精研終成武當劍、太極拳名家。1950年任哈爾濱武術聯合會主任。1952年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體育講師,1953年在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會上任武術裁判,并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表演武當劍受到贊揚。1954年任國家體委中國武術隊總教練。1955年在國家體委武術處和中國武術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理事,《武林雜志》顧問。著述頗豐,除為國家主編《太極拳》、《太極劍》、《推手》,并親自示范寫照外,還著有《形意拳》、《武當劍術》、《武當絕技》和英文版《中華武術瑰寶》,并為《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撰寫條目,為武林報刊及諸多刊物撰稿等。


張若麟(1914~1999)女。清苑溫仁村人。19349月考入河北醫學院,后轉貴陽醫學院讀書。1942年貴陽醫學院畢業后,在貴州省醫院任婦產科助理醫師、醫師、主治醫師。1950年任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副主任,兼貴陽醫學院婦產科副教授。1953年調河北醫學院。1957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先后在河北醫學院第二醫院、第四醫院任婦產科副主任、主任、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教授、主任醫師。19959月在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退休后,因工作需要被醫院返聘為婦科教授,繼續工作。先后當選政協河北省第四、五、六屆委員會委員、副主席,第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張若麟數十年致力于婦產醫學的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治愈和挽救了大批患者。1977年開始胎兒心電圖描繪的研究。翌年在清華大學的支持下,與石家莊無線電十四廠協作,試制出中國第一臺胎兒心電圖機。1980年試制成第二代心電圖機。1983年在石家莊舉辦胎兒心電圖學習班,向各省、市推廣經驗和技術。先后獲自然科學獎3項,國家發明獎1項,省、廳級科技進步獎4項,發表論文50余篇。《胎兒心電圖研制及臨床應用》獲國家科技發明獎,在全國醫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鄒子度(1916~1976)曾用名鄒志。滿族。完縣(今順平)東陽各莊村人。曾就讀于保定育德中學,后畢業于齊魯大學醫學院。1933年留校工作,1943年任貴陽醫學院講師、教授兼眼科主任。1946年到美國普魯克特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學專修眼科,獲醫學博士學位。1948年回國后,任貴州省貴陽市省立醫院院長,云南惠滇醫院五官科主任。新中國成立后,任解放軍云南軍區陸軍醫院、第四十三醫院、昆明軍區總醫院五官科主任,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國家一級教授。對先天性青光眼、視網膜脫離的手術治療,角膜移植及沙眼的病源、診斷等有較深的研究。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上校軍銜。兼任中華醫學會云南分會秘書長,中華眼科學會云南分會主任委員,《中華眼科》雜志編輯委員等職。并先后當選為政協云南省第二、三屆委員會委員。撰有專業論文《視網膜的脫離》、《角膜移植術》、《沙眼的病源》等。


鄭魁山(1918~2010)字福永,號韶元。安國北婁村人。鄭毓琳長子。16歲隨父系統學習《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等中醫經典著作。20歲后行醫于安國、保定等地。19433月因為八路軍傳遞情報被日軍逮捕,后經共產黨地下組織保釋遷居北平(今北京)行醫。1947年考取中醫師,獨立開業。1951年在國家衛生部中醫進修學校畢業,與人創辦北京廣安門聯合診所,任醫師和針灸顧問。195211月受國家衛生部派遣任赴山西醫療隊隊長,翌年1月返京,協助北京中醫學會創辦針灸研究班和針灸門診部。1954年任華北中醫實驗所針灸主治醫師,并受聘在政務院醫務室為中央首長診病。自1955年起,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針灸研究所任主治醫師兼第三研究室負責人,從事傳統針法研究。19574月與北京協和醫院協作研究治療“視神經萎縮和視網膜出血”,任副組長。19601月與協和等10所醫院協作研究“經絡實質”,并任組長。1956年至1966年分別在中醫研究院高師班、國際針灸班和蘇聯、印度、朝鮮等外國專家班任教。“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受沖擊,1970年調到甘肅省成縣醫院,任中醫科主任。在成縣治愈大量危重疑難病人,深受百姓敬重。

19822月調入甘肅中醫學院針灸教研室,1985年負責創建針灸系,任主任,被命名為甘肅省首屆名中醫、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19896月任中國針灸專家講師團教授,后被選為國際針灸醫師考核委員會委員,19906月受聘為日本東京后騰學園客座教授。1992年任甘肅中醫學院針灸系碩士研究生導師組組長、中國針灸學會成員、《新編針灸大辭典》編委會顧問。1993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管理局遴選為有獨到臨床經驗和技術特長的名老中醫,為師帶徒指導教師,在民間有“西北針王”之譽。2004年,甘肅省人民政府授其“甘肅省名中醫”稱號。

鄭魁山在60余年的針灸、臨床和科研、教學實踐活動中,創立了針灸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針刺治病八法”,創制袖珍“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臨床應用盤”,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和教學。擅長應用針法治療急癥、重癥、難癥,形成一套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針刺方法,如“穿胛熱”、“溫通法”、“過眼熱”、“關閉法”等。其“熱補法”、“涼瀉法”針刺手法,獲甘肅省科技成果獎。用“熱補法”治療視網膜出血的臨床研究課題,獲衛生部科研成果獎。《“燒山火”針法對家兔實驗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實驗研究》論文,199610月獲美國國際傳統醫學學術會議杰出論文獎。先后在國內外醫學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6篇,出版《針灸集錦》、《鄭魁山針灸全集》(5冊)、《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針灸問答》、《針灸補瀉手法》、《點校針灸大全》等專著。其“傳統針灸取穴法”、“傳統針刺手法”被錄制成教學片,獲甘肅省高校優秀成果獎、西北五省獎和北京中國中醫藥博覽會“神農杯”優秀獎。其演示的《針刺手法一百種》教學幻燈片和《中國針灸精華》錄像片分別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和甘肅音像出版社出版,被尊稱為“中國針灸當代針法研究之父”。多次應邀赴日本、美國、墨西哥、新加坡等國講學,先后有瑞士、瑞典、挪威、荷蘭、英國、日本等國學者、留學生拜其為師,學習中醫針灸。進入21世紀,耄耋之年的鄭魁山仍不斷行醫治病,研究針法,帶徒傳藝,直至2010221日在蘭州逝世。


米毅(1919~1974)定縣(今定州)大西丈村人。1937年畢業于綏遠公立醫科學校。19388月參加抗日戰爭,歷任晉冀軍區四分區后方醫院醫務科長,司令部衛生所所長,第四縱隊野戰醫院和華北軍區第三后方醫院總院醫務主任、副院長等職。1950年轉業到河北省第一人民醫院(今河北大學附屬醫院),任院長。在技術上刻苦鉆研、精益求精,除外科外,對婦產科、放射科也有較深造詣。寫有讀書筆記、醫療經驗幾十本,可惜毀于“文化大革命”時。

19683月,身處逆境的米毅應人民解放軍駐保定某部衛生科的邀請,參與了對滿城郎村巨大腫瘤患者張秋菊的救治。他忍著傷痛在家門口的救護車上跪著為張秋菊檢查,并建議病人到他所領導的醫院作了多項檢查。在明確了“腹膜后巨大神經纖維瘤”的診斷后,與部隊醫生一起反復討論制定了手術方案,又親自檢查準備工作。在歷時7小時的手術中,一直帶病堅持站在手術臺旁具體指導,成功地為張切除了重45公斤的巨大腫瘤。術后又被部隊挽留2天,再次會診,指導術后治療、護理。他雖未執刀,但在整個過程中進行技術指導,發揮了專家的保障作用。由于切除巨大腫瘤創造了世界醫學史上的罕見奇跡,經毛澤東主席親自批準,中央軍委命令,授予駐軍某部衛生科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衛生科”榮譽稱號。19708月,他又帶領醫務人員為博野縣西許村王新愛成功地進行右肩區145公斤重的肩胛骨瘤根治術和斷肩斷臂合攏再接手術,手術組立集體三等功,《人民日報》、《河北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人民中國》還以7種文字向全世界作了介紹。米毅一生清正廉明,19741118日因急性心肌梗塞不幸逝世后,留給親人的遺產僅有兩木箱醫書。


婁文彬(1923~1984)定興沿村人。14歲開始在河南新鄉隨父學徒,后去安陽拜許連元為師。出師后,到豐臺涌泉閣澡堂當修腳工。一年后,到北平(今北京)隆福寺浴堂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潛心研究治療腳病的方法,開始每天治三四人,后來每天增到三四十人。到1960年能治療腳病40多種。1963年浴堂內設立了腳病治療室,帶一名徒弟,兩個人每天接待腳病患者80余人。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不少人患有脈管炎。從1965年開始,他又對脈管炎進行研治。3年后取得了突破。此后名揚北京市,一些中央領導人請他治過腳病。國際友人扎伊爾總統蒙博托、喀麥隆總統阿西喬、越南總理范文同等也曾請他治過腳病,受到外賓贊譽,并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表揚,被譽為腳病治療專家。婁文彬由于苦心鉆研修腳技術,由一個普通的修腳工逐漸成為一級技師。從1968年開始,年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先后被選為北京市東城區人民代表和北京市人民代表,應邀參加過黨中央、國務院主辦的春節茶話會。《北京日報》、《光明日報》、《大公報》分別刊登過他的事跡,曾獲得金質獎章。


臧旭(1923~1997)完縣(今順平)東陽各莊村人。194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理學院生物系,后考入北平(今北京)協和醫院醫學系。1983年至1984年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考察、學習、進修、講學。回國后,關于腦血管病研究獲醫學科學院科技進步獎,其它醫學科研成果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劉家正(1935~1980)河北撫寧人。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在張家口畜牧獸醫學校畢業后,到貧困山區阜平縣。他白天工作,晚上攻讀業務書籍。1973年深秋,馬駒石村一匹患直腸破裂癥的馬已瀕臨死亡,劉家正和同事們對病馬大膽進行腹壁手術,結果失敗了。他深感內疚,決心攻克直腸破裂關。他和獸醫站的羅俊、蔣太等人一起查閱關于家畜生理解剖學書籍,大膽提出把直腸拉到肛外吻合的療法,并用“百會”、“后海”兩個穴位的針灸和藥物的麻醉配合進行手術,經過反復試驗,成功率在90%以上,創造出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馬屬動物直腸破裂”手術治療方法,同時還寫出《關于家畜直腸脫出進行直腸吻合》等4篇論文。同年還用塑料薄膜建保溫兔舍,解決了家兔冬繁難題。受到省、地、縣級各科技部門的嘉獎,1978年出席全國科技大會。198037日在下鄉工作途中,因車禍以身殉職。按照他生前意愿,中共阜平縣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耿士英(1937~1994)河北昌黎人。1964年畢業于河北醫學院醫療系,同年參加工作。1970年由河北省衛生防疫站調入保定市第三醫院外科工作,曾任保定市第三醫院胸外科主任、外科副主任醫師。1984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7年胸外科成立,耿士英擔任主任至1994年,共完成大手術700余例,其中高難手術占20%以上,未出過一例事故。他結合臨床經驗撰寫論文《纖維支氣管鏡臨床217例小結》。在保定地區率先引進使用消化道吻合器做食道—胃吻合術,主持完成了“支氣管袖狀切除成形術治療肺癌”,參與了“中藥抗癌一號系列粉劑治療肺癌的應用研究”和“支氣管動脈灌注抗癌藥治療中晚期肺癌”的課題研究。

耿士英患有高血壓病,長年依靠藥物維持,經常出現“危象”,但他從來沒有休息過,也沒有向領導提出過任何照顧要求,而且節假日經常主動值班或加班,一直堅持在一線工作。1993年,他因劇烈腹痛、出血性休克進行第一次手術,經病理診斷為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術后僅70多天就重返工作崗位。1994326日,因腫瘤復發進行第二次手術,術后僅休息50多天就又上班。這次手術切除了脾臟、左腎、大網膜和部分胰腺、結腸惡化,不得不被迫離開醫療崗位休息和住院治療。1214日,搶救無效病逝。在他的追悼會上,1000多名各界人士自發前來悼念。1995年,耿士英被授予白求恩獎章。


陳冠良(1951~2003)徐水廣門村人。出身中醫世家,自幼隨父學習中醫,后又拜徐水知名老中醫姜子良為師,于20世紀70年代在本村開設診所行醫。在從醫生涯中,刻苦鉆研,廣覽醫書,謙和為人,以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醫風為人稱譽。1998年被縣衛生主管部門任命為廣門衛生院副院長。2003年在防范傳染病“非典型性肺炎”時,他承擔起衛生院院長職務。在抗擊“非典”過程中,陳冠良帶領全院醫務工作者戰斗在預防“非典”最前沿,連續工作,隨時為外出返鄉和外來務工人員體檢,實行醫學隔離,走村串戶,宣傳防止“非典”知識,講解消毒噴灑、通風等預防“非典”措施。在抗擊“非典”的日子里,他每天忙中抽閑只休息三四個小時,雖然離家只有幾百米,但他半個多月沒有回家一次,因過度勞累,55日在工作中突發腦溢血去世。58日,中共徐水縣委、縣政府決定追授陳冠良“人民的好醫生”稱號,513日,河北省衛生廳發出通知,號召全省衛生系統干部職工學習陳冠良的先進事跡。

(編輯:保定方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熟妇丰满肥白大屁股免费视频 | 国产高跟丝袜脚交视频 | 国产在线观看无码免费视频 | 欧美精品系列 | 中文视频一区 视频二区 视频三区 | 97久久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 在线天堂资源WWW在线污 | 性猛交富婆╳xxx乱大交小说 | 色依依av在线 | 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91 | 欧美成人做爰高潮片免费观看8850 | 免费观看添你到高潮视频 | 欧美在线观看免费做受视频 | 欧美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在线久草 | 麻豆成全视频免费观看在线看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 3d肉蒲团快播种子 | 又爽又黄无遮挡高潮视频网站 | 夜色资源站ye321mp4 | 中文字幕11页中文字幕11页 | 人妻的渴望波多野结衣 | 爱爱帝国综合 | 囯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妞妞 | 蜜桃AV抽搐高潮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制服 | 一区一区三区产品乱码亚洲 | 色综久久综合桃花网国产精品 | 婷婷五月婷婷五月 | 日韩成全视频观看免费观看高清 | 波多野结衣AV在线无码中文观看 | 色天使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爱爱亚洲 | 理论黄色片| 久久深夜 | 丁香婷婷色综合激情五月 | 真人一级毛片视频 | 特大黑人娇小亚洲女 | 国产精品精华液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