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臣(718~781)本名張忠志。范陽(今涿州)人。幼年時善騎射,節度使安祿山選為射生官。唐天寶年間(742~756),隨安祿山入朝,玄宗留為射生子弟,出入宮禁中。安祿山叛亂后,他逃回范陽,又被安祿山收為養子,讓他領驍騎8000人入太原,劫太原尹楊光翙。安祿山又令他率精兵扼井陘路,屯軍于土門。唐朝九節度軍隊圍安慶緒于相州(治今河南安陽),他獻章歸唐朝,肅宗授他恒州(治今河北正定)刺史。史思明渡河后,授他工部尚書、恒州刺史、恒趙節度使,統軍3萬守常山。史思明敗后,不受史朝義之命,開土門路迎接唐朝軍隊。
史朝義死,以其地降唐,河朔平定,他被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禮部尚書、恒州刺史,實封200戶,仍舊為節度使。以恒州為成德軍,賜姓名為李寶臣,占有恒、定、易、趙、深、冀六州之地,后又得滄州,有步軍5萬、馬5000匹,當時勇冠河朔諸帥。他以七州自給,與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義等連結姻親,割據一方,不稟朝旨,自選官吏,不向朝廷納賦。他們時而互相攻伐,時而聯合對抗朝廷。德宗即位后,拜司空,兼太子太傅。李寶臣晚年多猜忌,好誅殺,崇信方術,陰謀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