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34.9億元,同比增長1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8.6億元,同比增長21.8%;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實現2.4億元,同比增長19.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3億元,同比增長22.3%;建筑業總產值完成1.8億元,同比增長105.8%;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1億元,同比增長35.2%;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5億元,同比增長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3億元,同比增長17.2%;農民人均純收入5793元,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同比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64元,增長10.9%。初步測算,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綜合位次在2009年前進6位的基礎上再前進5位以上。
【園區建設實現突破】 依托縣城建園區,建成規劃面積11平方公里的博野縣工業產業園區,列入了市級工業聚集區,先后有11個項目入園建設,英利太陽能、海通泵業、華月鋼絲繩帶等已竣工投產,園區成為博野經濟新的增長極。依托園區上項目,共實施省、市重點項目8個,總投資30.7億元。投資5.6億元的英利太陽能發電系列項目的子項目太陽能電池配套項目已竣工生產。概算投資40億元的大唐地熱資源綜合開發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累計為企業爭取技改專項資金1800多萬元,拉動企業實施技改投資23億元,橡膠輸送帶、機械制造、食品、輕紡等六個行業穩步發展,橡膠輸送帶產業集群效應放大,產品占國內市場份額穩定在20%以上。全縣產值超億元、納稅超百萬元企業分別達到7家、18家,新獲省優質產品3件、名牌產品3件,全縣省級品牌達到25件。華月膠帶、大成機械兩家躋身全市百強工業企業行列,華月公司啟動了上市前期工作。
【現代農業成效明顯】 堅持科學規劃,政策引導,以專業合作社、沼氣建設、土地流轉三項工作為抓手,加快“一廊兩園三片區”建設,全縣專業合作社新增8個達到60個,沼氣池新增1200個達到1.5萬座,土地流轉面積新增3000畝達到4.9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4.6%,土地流轉經驗得到市政府領導充分肯定。出臺設施蔬菜獎勵政策,“綠色蔬菜長廊”扎實推進,全縣設施蔬菜面積達5.7萬畝,棚室蔬菜1.6萬畝,鄉鄉建成了設施蔬菜基地,北邑農業科技示范園、東墟好滋味、程委南陽莊等一批設施農業基地順利推進。深入開展農超對接,與北京新發地、保定惠友等多家企業達成農產品購銷協議,培育農產品品牌32個,年均直銷農產品5000余噸。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業產業化率提高到66%。
【三年上水平良好開局】 謀劃三年上水平項目48個、計劃投資100億元,恒鼎商業街、新汽車站、縣醫院、中醫院綜合樓等重點城建項目交付使用。房地產開發蓬勃開展,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的11個在建住宅小區進展順利,完成投資8.4億元。公共設施建設扎實推進,408套保障性住房主體完工,綜合公園完成路網框架及綠化工作,污水處理廠、垃圾轉運站達標運行,縣城排水管網改造工程開工建設,民政事業服務中心進展順利,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及縣城配水管網建設與河北建設集團達成框架協議,貫穿博野縣的石港、曲港高速公路在省立項。對列入曲港高速引線的博程路進行翻修改造,本著先通后暢的原則,全長3.9公里宋村至程委段改擴建工程已竣工通車。
【“兩跑一爭”成效顯著】 深入開展以跑項目、跑資金、爭榮譽為主要內容的“兩跑一爭”活動,聚力發展,奮勇爭先,打造了一批市有位次、省有影響的特色亮點工作,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和認可,博野縣被授予全省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2006-2010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全省計生優質服務縣,全市基層社組織體制改革現場會、全市國有糧食企業振興現場觀摩會在我縣召開,博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社會事業再上臺階】 惠民工程進展順利,2/3的村實現了“井井通電、戶戶持卡”,半數耕地實現了節水灌溉,近半數的農民群眾吃上了放心水,1/5的農戶用上了沼氣,保障性住房、民政事業服務中心等重點項目主體完工,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成階段性任務,鄉鎮衛生院全部實施了藥品零差率銷售,籌集新農合專項補助資金4377萬元納入農合基金專戶,參合農民全年共獲得門診住院補償3425萬元。新農合參合率達95.4%。教育、計生等工作順利通過省、市考核。新建農村書屋40個,完成了縣城數字影院建設。成立了博野縣首個小額貸款公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落子獲得全國中老年文藝節目最高獎——鳳凰金獎。探索建立了食品安全“三級四方”管理機制,完善了縣、鄉、村三級監管體制,食品行業集中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安全生產總體形勢穩定,我縣被市政府評為“連續五年無重大事故縣”。保持嚴打高壓態勢,治安秩序持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