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概況 2011年,主要市核指標圓滿完成,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全縣地方生產總值完成60.98億元,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5億元,增長26.1%;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83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9億元,分別增長23%和2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4元,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7465元,增長22%。全縣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5%;減排化學需氧量367.25噸、氨氮21.27噸、二氧化硫167.47噸、氮氧化物44.2噸,超額完成全年減排任務。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省、市級龍頭企業11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65%。糧食連續八年增產,糧食直補等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工業經濟發展向好,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完成23億元,增長20.5%;旅游經濟迅速發展,投資200余萬元對景區碼頭進行了升級改造,白洋淀景區榮膺“到河北,不得不去的地方”評選活動第一名。全年累計接待游客135萬人次,實現財政收入2430萬元,實現旅游總收入6.7億元,分別增長30%、41%和30%。
農業 耕地面積48.6萬畝,人均1.12畝,可利用草地面積3 00畝,林地面積 6.0萬畝,有蘆葦12萬畝,年產量7500萬公斤,是河北省的“蘆葦之鄉”。2011年,擁有大型農業機械0.13萬臺。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1887.6萬元,增加到1978年的5523萬元,2011年達到11億元,占GDP的比重18%。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2.5萬畝,生產糧食27.3萬噸,人均650公斤,其中小麥12.7萬噸,玉米13.5萬噸,水稻1.1萬噸。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8萬畝,畝產210公斤,總產量1.68萬噸,可向社會提供商品子棉1.6萬噸。蔬菜播種面積2.5萬畝,產量7.8萬噸。主要品種為大白菜、黃瓜、西紅柿、茄子、芹菜、油菜、韭菜等。其中大白菜1.7萬噸,黃瓜1.2萬噸,西紅柿1.6萬噸,茄子0.3萬噸。
畜牧業以養鴨業為主,2011年,鴨存欄128萬只。其中種鴨106萬只,蛋鴨12萬只,肉鴨10萬只。品種包括北京Ⅳ系,櫻桃谷SM3,金錠鴨等。2011年生豬飼養量17.39萬頭,年末存欄8.26萬頭;羊飼養量4.65萬只,年末存欄2.54萬只;牛飼養量0.484萬頭,年末存欄0.30萬頭;家禽飼養量429萬羽,上市家禽216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10657噸,其中豬肉6680噸,牛肉265噸,羊肉320噸;禽蛋16700噸,鮮奶6200噸;畜牧業總產值6億元。
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6萬畝,其中防護林5.6萬畝,經濟林0.4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00萬株,林木覆蓋率8.83%,活立木蓄積量35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42萬畝,產量0.4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桃、葡萄、杏等,其中蘋果2210噸,梨1186噸,桃470噸,葡萄91噸,杏13噸,其它30噸。
漁業以養殖鰱、草、鳙、鯽、鯉、河蟹為主,各種養殖方式:圍欄約為6770畝,圍網約為5570畝,圍堤約15186畝,池塘約2750畝,網箱約122畝。2011年,水產養殖面積3.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30803噸,其中養殖產量5200噸,捕撈產量25603噸,擁有各類捕撈漁船18艘,漁業產值2億元。
名優農產品有白洋淀蓮藕、河蟹、松花蛋、咸鴨蛋、熏魚、白洋淀蘆葦工藝畫、葦席、葦箔等。
工業 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436家,職工5.7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530377萬元,比上年增長 13.3 %。其中中型工業企業 64家,職工0.62萬人,銷售收入達億元以上的企業 10家,實現總產值14000萬元。初步形成以制鞋、羽絨、 有色金屬為主的工業體系。制鞋、服裝、針織、毛紡、柳編、造紙、食品加工、建筑、有色金屬冶煉、羽絨加工為主的十大骨干行業,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 23.82%,占GDP的比重30%。
2011年,民營工業企業共6436家,完成生產總值2103582萬元。同比增長13.3%;實現工業增加值530377萬元,同比增長14.2%;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共有64家,職工6234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78458萬元,同比增長23.82%。其中有色金屬行業29家,實現工業增加值229432.9萬元,同比增長41.1%;羽絨行業4家,實現工業增加值3703.9萬元,同比增長127.9%;制鞋行業1家,實現工業增加值478.4萬元,同比下降16.2%。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共有10家。
2011年全縣省、市重點項目10個,總投資33.7億元,年計劃投資6.6億元,完成投資10.8億元,占年計劃的164%。爭取中央政策性項目8個、資金1715萬元。引進內資項目25個、資金10.48億元。縣項目庫建設不斷加強,儲備項目達到506個。園區建設全面啟動。完成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和鞋服羽絨工業園區總體規劃、詳細控制性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規劃環評編制和論證等工作。循環經濟工業園區通過市級認定。鞋服羽絨工業園區入駐企業14家,2家建成投產。安新縣被河北省初步確定為全省20個循環經濟產業示范縣之一。
2011年三臺鎮被省紡織服裝協會和工信廳命名為“河北鞋服名鎮”。建起吉爾昌制鞋工業園創業輔導基地,工業園占地215.14畝,總投資3.01億元。
商業貿易 2011年末共有商業網點5250個,職工15750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7.6億元,比上年增長17.7%;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4.40億元,比上年增長2.2%;2011年進出口總額0.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進口0.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4%,主要是有色金屬原料;出口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4%,主要是毛紡制品。銷往中東國家和歐美地區。按貿易方式劃分,一般貿易出口0.6億美元,加工貿易出口0.6億美元。
交通運輸業 已形成由公路、水路兩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容城—蠡縣、保定—靜海兩條省道過境,其中容城—蠡縣省道境內全長37.479公里,雙向兩車道,部分四車道,安新容城界通往安新同口至高陽界;保定-靜海省道境內全長21.732公里,雙向四車道,部分四車道,由保津高速連接線北張莊村西南,向東進入雄縣境內;有縣級公路2條,總長14.3公里,為徐水—安新、雄縣—鄚州趙北口段;鄉道14條167.81公里,為大趙莊至端村、黑龍口橋至寨里、容城留通至大王、容蠡線至關城、安州至王岳、沈家坯至楊橋、同口至蘆莊、趙北口至楊莊子、縣城至黑龍口橋(徐新舊線)、大張莊至留村(新安北堤)、建昌至韓村(四門堤環路)、大寨至辛立莊(保新舊路)、大王至三臺、西喇喇地至北邊吳;村道302條,289.656公里;淀南華北油田專用路8條19.37公里;全縣公路總里程550.347公里。2011年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4300輛,7576噸,客運汽車205輛,4058座位;貨運量175萬噸,貨運周轉量15770萬噸·公里,客運量59萬人次,客運周轉量165萬人·公里。
白洋淀淀區主航道是天津至保定航線的組成部分,為人工挖掘的深槽,自安州鎮經安新縣城、王家寨、李莊子、趙莊子、劉莊子、楊莊子、何莊子走通天河進大清溝子至任丘市棗林莊船閘,全長29公里,航道底寬15~20 米,為VI級航道,最高通航水位9.10米,最低通航水位5.90米。
白洋淀客運碼頭及配套設施是縣交通運輸局于1999年投資4300萬元興建,2000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客運碼頭的主碼頭為環形斜坡式,漿砌條石臺階,擁有泊位60個,碼頭總長度317米,寬度105米,開口處60米,最大靠泊能力1500噸,日吞吐量可達萬人以上。附港位于主港池東側,長190米,寬85米,為封閉式條石護坡環繞而成,碼頭西側為占地20600平方米的碼頭廣場,與碼頭相連接的有停車場3個,總占地4萬余平方米。修建專線公路及引道6公里,為華北地區最大的內陸碼頭。現有客運船舶838艘,2011年客運量13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500萬人/公里。
郵政電信業 2011年末有郵政網點10個,投遞路線單程長度0.905公里,投遞點207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4.07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2.98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2.47萬件,征訂報紙26.82萬份、雜志5萬冊。年業務收入1243.98萬元。
聯通公司服務網點10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1.5萬門,固定電話用戶6.8萬戶,比上年增加0.75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17%,比上年提高6.5%;移動電話用戶7.5萬戶,比上年增加1.8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為18.75%,比上年提高24%;光纜線路總長達943公里,主干電纜達34000對公里;互聯網端口總數800個,其中已占用端口總數600個,寬帶接入用戶3.5萬戶,比上年增加0.65萬戶。2011年電信業務收入6558萬元。
電信企業服務網點2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0門,固定電話用戶500戶,比上年增加1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0.03%,比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移動電話用戶1.3萬戶,比上年增加3000戶,移動電話普及率為33.5%,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500公里,主干電纜達100對公里,互聯網端口總數0.05萬個,其中已占用端口總數300個,寬帶接入用戶5000戶,比上年增加1000戶。2011年電信業務收入555.3萬元。
移動公司共有移動服務網點425個;移動電話用戶29萬戶,比上年增加24939戶,安新共有基站2G基站116個,3G基站28個,光纜線路總長達900公里,主干光纜達140公里, 2011年全年業務收入6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