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1890~1939)全名為諾爾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人。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產黨。多倫多大學醫科畢業后,曾任蒙特利爾皇家維多利亞醫院胸外科醫師和圣心醫院胸外科主任,是世界外科醫生協會理事和執委。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革命時,他率加拿大醫療隊到前線,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務。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支援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白求恩率領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于1938年3月底到達延安。在延安,毛澤東主席同他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同年6月,白求恩率援華醫療隊轉赴晉察冀邊區工作,到達晉察冀軍區駐地唐縣和家莊村,受聶榮臻司令員聘請擔任軍區衛生部顧問。
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白求恩克服種種困難,忘我工作。他致力于改進部隊的醫療工作和戰地救治,降低傷員的死亡率和致殘率。組織制作各種醫療器材,親自編寫戰地醫療教材和圖解手冊;創辦衛生學校,組織醫務干部實習,培養訓練了大批醫療人員和醫務干部;把軍區后方醫院建設成為模范醫院,倡議成立特種外科醫院和“馬背醫院”;為了減少傷員痛苦和殘廢,他把手術臺設在離火線最近的地方;他還倡議成立并參加了志愿輸血隊,為了挽救垂危傷員,他曾數次獻血。
1939年2月,白求恩率“東征醫療隊”到冀中前線救治傷員,不顧日軍炮火威脅,連續工作69小時,給115名傷員做了手術。白求恩在前線,曾多次給毛澤東寫信,匯報他的工作情況,對醫療工作提出不少建議。毛澤東也非常關心白求恩的工作和生活,并表示,對其建議、能力完全信任。白求恩以精湛的醫療技術,為中國的抗日軍民服務,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9年10月下旬,白求恩因搶救傷員感染中毒,于11月12日在唐縣黃石口村逝世。11月17日,晉察冀邊區機關和駐地群眾為他舉行隆重葬禮。1940年1月5日,晉察冀軍區在唐縣軍城南關村舉行追悼大會,到會軍民萬余人。會上宣讀了毛澤東于1939年12月21日發表的《紀念白求恩》一文,聶榮臻親讀祭文。白求恩遺體安葬在軍城南關晉察冀烈士陵園。1953年春遷葬于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6年,唐縣人民政府在縣城北鐘鳴山下建起了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主體建筑有紀念堂和白求恩紀念館、柯棣華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