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華中路永華中路北起西大街,南至環城南路,長約1100米。過去,這是一條彎曲狹窄并不能直達南城根的老道,其北段叫衛上坡,中段叫紅關帝廟、倉門口,由此向東折拐30余米過舊縣署往南叫城守尉胡同。1963年將路拆通、調直、擴寬,定名為永華南路,1977年改為永華中路。現在已是永華南大街的一段。在這條路況復雜的街上,也有不少掌故傳聞。從西街二道口南行便是衛上坡,直到小金線胡同口,其間包括沿光園北墻東向折而北的一段死胡同。此街1928年后曾名民生南街,日偽時期曾名新民南街,日本投降后曾名中山南街。衛上坡之名源于明代在全國要害州縣設的衛所。永樂元年(1403)朱棣稱帝后,將北平行都司的大寧都司遷到保定,增設了保定左、右、前、后、中衛和茂山衛。保定右衛指揮使衙署和大寧都司斷事司設在此處。此街鄰保定右衛衙署,地勢又南低北高,故得名衛上坡。這條街上,在清代,西側有布政使直屬官員理問的衙署理事署和經歷的衙門藩經廳。從光園西口南行至西河沿橋這一段稱紅關帝廟,是因街中有座關帝廟而得名。至于為何叫紅關帝廟,是因為到了明朝,萬歷皇帝加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關公塑像改成通身涂金的天尊大帝像。然而,人民仍偏愛人性化的紅臉關羽,于是就出現了“紅臉”和“金臉”兩種關帝廟,人們把紅臉關帝廟稱叫“紅關帝廟”。清末這座關帝廟還是銀、銅兩種貨幣兌換的“銀市”。直到清末銀市改稱錢市,才遷到北關。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這里又成了保定郵局的首占地。1951年,從大旗桿往西開通裕華路時將此廟拆除。由此往南不遠就是西河沿橋,過橋即稱倉門口。倉門口是一條南行又西折30余米再南拐的胡同,因清代保定府倉廳及其所轄廣盈左倉、廣盈右倉駐此而得名。清代“倉”是儲藏米糧之處,當時規定省會至府州縣俱建常平倉和裕備倉。作為畿輔重鎮、直隸省會的保定同時建有兼具常平倉和裕備倉性質的廣盈左、右倉。光緒三十三年(1906),在廢倉故址改建成直隸女學堂,后改稱直隸第二女子師范學堂。民國后,定名河北省第二女子師范學校。1949年命名保定女中。女二師對面以東是宋代始建的清苑縣署,1913年廢府留縣時,縣署遷往舊府署,此地改為女師附屬幼兒園和禁煙督察處,后改清師附小,再改女師三附小,新中國成立后先名倉門口小學,后改永華中路小學。這條胡同中除兩所學校外,還有幾所官宅大院。南出倉門口便是西縣街(今興華路),略東南行便是直達南城根的城守尉胡同,因胡同南部東側有城守尉衙得名。胡同西側有另一座紅關帝廟和旗營。胡同中的城守尉衙源自清代。清兵進關后,隨著統治區域的擴大,深感兵力不足,只好招募漢兵編成地方軍,以營為建制單位,以綠旗為號,稱做綠營。作為京師屏障的保定,雖各類武官衙署和前后左右營眾多駐兵,清廷仍不放心,于順治六年(1649)“遣滿州佐領為城守尉率所部甲兵五百駐防省城”,以便監督制約綠營。于是,一批八旗官兵攜家眷來到保定,始建城守尉衙和旗營。
新中國成立后,此路基本保持原狀,倉門口以北段稱永華南路。1963年進行擴通,從倉門口小學往南拆通原縣獄、關帝廟、城守尉衙和部分旗營(已成民房),使此街成為一條自西大街往南直達城根的通路。以后又幾經擴建,如今已成為一條馬路寬闊、交通便利,貫穿市區的繁華商業大街。永華南路、永華中路、永華北路也統一改為永華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