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學街縣學街原是一條東起穿行樓,西至鼓樓腳下南大街口,路長150米的小街,因街中路北有明洪武年間所建清苑縣學得名。1954年裕華路自南大街口東拓,將街南民房拆除展寬。1956年再次往東延拓至環城東路,縣學街正式歸入裕華路,只留下縣學街小學門前南北一小段路仍保留原名。縣學街原是一條古樸清幽、商業氣息很淡的小街,街上和民居雜陳的店鋪多是檐板前伸的連板門面,除不多幾家茶館、木作、成衣和雜貨鋪略大外,都是單間小店。這條街是一條古建匯集的老街,東頭有奎樓(俗稱穿行樓),北望大慈閣,西頭是鼓樓,東鄰鐘樓,尤其是占去多半條街的文廟和縣學更為突出。文廟臨街立一高大雄闊、磚飾精刻的照壁,照壁中間是透雕“鯉魚跳龍門”。照壁兩側有門可進文廟。照壁以北是欞星門石坊,坊東、西兩側為禮門、義路,中間部分是一組琉璃瓦鑲嵌的九龍壁。欞星門往北是題額“泮宮”的木牌樓,之后是泮池、戟門,戟門東西建有名宦祠和鄉賢祠,以及魁星閣。后部是文廟正殿“大成殿”(俗稱“大殿”)。大成殿后是崇圣祠,獨成一院,東西兩側有月洞門與前部相通。是一組氣勢莊嚴、規制嚴謹、規模完整的古建筑群。20世紀30年代,文廟由國術館占用,該館既教授武術,又辦有小學,除大成殿未啟用外,其它殿房全部用于教學。縣學原規模只及文廟戟門以后部分,院中建有“明倫堂”和東西配殿各三間。縣學門外正中也建有照壁。民國初年改建成清苑縣第二初等女學堂,1919年以后改為女師第二附小。1948年保定一解放,即從文廟崇圣祠院西側開門,使國術館和女師第二附小連通,合為一校,定名為縣學街小學。1953年街東頭蓋起了保定電影院,更增強了這條街道的文化氛圍。50年代中期以后,縣學街小學幼兒園班獨自占用文廟部分,以后經過陸續改建,到“文化大革命”中大成殿亦被拆除,文廟就蕩然無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