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
入白洋淀河道 白洋淀稱九河下梢。《燕山叢談》論列九河,以徐河、曹(漕)河(徐、曹原為二河)、雹(瀑)河、平(萍)河、一畝(府河)、方順(清水河)、滋河、沙河、唐河為次,而《安瀾志》謂平水無考,或以博水當之亦無據。今觀徐、曹、雹、平乃自中而北之序;一畝、方順、滋、沙、唐乃自中而南之序,且平次于雹,其為萍河可想,特后人加書作萍耳。所謂九河下梢乃通稱。
據譚其驤1981年著《西漢以前的黃河下游河道》稱,黃河納太行山出諸水,經蠡縣、高陽間,在今安新縣城南東北流入天津海口。其后黃河東移改道,滹沱河仍入白洋淀。《河北通志稿》引方志學家賈恩紱滹沱故道云:“(滹沱河至肅寧縣)朱家莊,東入河間縣西北邊境,又北入高陽縣界,經邊渡口,其下合潴龍河,歸白洋淀。后修潴龍河南堤,滹沱河亦不能北徙。”
1970年以來入淀河道。入馬棚淀者有潴龍河(原入白洋淀)和唐河(原入藻雜淀)及孝義河。入藻雜淀者有清水河、府河、漕河、瀑河和萍河。入留通淀者為白溝引河(原由燒車淀入)。
在白洋淀區(qū)藻雜淀,分為二河,瀑河與萍河出藻雜淀為長流河。原唐河、清水河、府河相會后,入安州城北之依城河,轉而東北入藻雜淀,由淀南出東北行,在郭里口與長流河會后稱四殳河,在郭里口東有潴龍河(今還有唐河、孝義河)匯入,又有白溝引河來會,四殳河向東,至趙北口以東稱大清河。四殳河又名四角河,在安新縣城東南15里,分四支通往王家寨、寨南、淀頭和四角南。依城河、長流河亦有分支或互通。淀內干流通暢,為眾流之綱。經緯條貫,脈絡交通。干支之間,中穿溝洫,洫達于渠,渠達于淀,淀淀相通。
白洋淀的面積 據有關資料表明,原淀區(qū)面積很大,由于河流泥沙的淤積,人工圍堤造田和上游水庫攔水,使淀區(qū)面積大為縮小。僅清順治元年(1644)至光緒七年(1881)的267年間,淀區(qū)面積縮小了十分之九。1925年為1400平方公里。20世紀50年代為516.6平方公里。20世紀80年代,淀區(qū)以四周堤壩為界,東至千里堤,西至四門堤,南至淀南新堤,北至新安北堤,東西長39.5公里,南北寬28.5公里。水域隨水位高低而變化。水位在10.5米(十方院大沽高程)時,容積為10.375億立方米,淀區(qū)面積為366平方公里,其中安新境為312平方公里,占白洋淀總面積的85%,任丘市占9%,雄縣為4%,容城為1%強,高陽不足1%。
白洋淀的構成 淀中縱橫溝壕3700多條,構成排列有序的千頃臺田葦塘和39個孤島水村,把白洋淀分割成大小淀泊143個,其中萬畝以上的7個,萬畝以下千畝以上的24個,千畝以下百畝以上的68個,百畝以下的44個。萬畝以上的淀泊有白洋淀、馬棚淀、燒車淀、羊角淀、池魚淀、后塘淀、小白淀。以白洋淀最大,面積1326.6公頃,故以白洋淀為諸淀的總稱。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稱為華北之腎,素有北國江南和華北名珠之譽。《宋史·河渠志》稱白羊淀,以后“汪波浩渺,勢連天際”而稱白洋淀。各淀泊有灌溉、漁葦、航運之利,20世紀60年代,白洋淀的航運上達保定,下至天津,為天津水運的重要航道。由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為野生動植物棲息的理想之所,遼闊的水域,秀麗的風景,水村與蘆蕩、荷塘交錯,成為歷代游覽觀光的勝地。
白洋淀地處九河之尾,清康熙帝《莫州水淀記》載:“汪洋浩渺,勢連天際”。“雖無山林臺闊之趣,水村林藪,有淳厚之俗,沙鷗錦鱗,互相游泳,春花野草,參差萬狀,觀之不足”。每至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葦飛絮,稻谷飄香。隆冬臘月,堅冰四野,坦蕩無垠。淀區(qū)奇景,妙趣天成。達官顯貴,墨客騷人,紛至沓來。早在金代,白洋淀已為皇帝游覽勝地。金代章宗、清代康熙和乾隆帝在淀區(qū)建有行宮。
金章宗在渥城西南隅筑行宮,名建春宮,每年舉行秋山春水之典。秋山以備秋獵,春水以行水圍,白洋淀水鄉(xiāng)為春水。明昌五年(1194年)后,章宗每歲必至,因章宗元妃李師兒家在渥城(今安新縣城),故筑離宮,以供駐蹕。元代“每逢三四月間,士大夫公暇,常到淀區(qū),游目騁懷,吟詠唱和”(《安州志》)。明代中期,白洋淀一度淤為平地。正德十三年(1518年),楊村河決入,復成澤國,再現(xiàn)白洋淀風光。高賢隱士或泛長波,或瞻靈宇。明代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禮部尚書劉愷,詩人都御史孫慎,陜西按察司副使邢云路,詩人王荔等在白洋淀留下了名篇。清代,地處京畿風景秀麗的白洋淀,成為帝王游覽的理想去處,康熙帝來白洋淀40多次,其中打水圍20多次,乾隆帝亦多次來白洋淀打水圍。明末清初大儒孫奇逢,清初詩人、禮部尚書王士禎,清乾隆年間內閣學士翁方綱等吟詠白洋淀秀麗風光。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43年8月新華社記者穆青在延安《解放日報》發(fā)表特寫《雁翎隊》,1945年5月,作家孫犁在《解放日報》發(fā)表《白洋淀紀事》之一《荷花淀》,白洋淀名聲鵲起。從解放戰(zhàn)爭后期始,出版了《新兒女英雄傳》、《小兵張嘎》等介紹白洋淀抗戰(zhàn)的事跡,白洋淀聞名于海內外。新中國建立后,游人大量涌入白洋淀旅游,白洋淀成了4A級旅游勝地,旅游景點布滿淀區(qū)。
元代安州八景元代安州太守完顏安遠定濡陽八景。濡陽即安州(治今安新安州鎮(zhèn)),因其位于濡水(今清水河)之陽得名。“云錦春游”即安州城郊有小堤,水中荷花、蒲草,望之如云似錦,知州完顏氏于堤上建亭,曰云錦亭,士大夫公暇來此暢游吟詠。“齊云晚眺”,完顏氏在安州城西北隅建高樓一座,日落時平地不見紅日,登樓則見日沒佳景。“石臼停舟”,安州城西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