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逆河 《畿輔通志》稱方順河,又名梁河、石橋河。東漢章和二年(88),帝巡行北岳(《河北通志稿》稱應(yīng)改元和三年,86年。因章和二年一月章帝歿。《后漢書(shū)·章帝紀(jì)》),以曲逆不善,改曲為方,改逆為順,得名方順河。《水經(jīng)注》稱濡水(此為南濡水,北濡水為北易水),出蒲陰縣西,枉渚回湍,率多曲復(fù),謂之為曲逆水也。《春秋左傳》,(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齊國(guó)夏伐晉,取曲逆是也。漢高帝擊韓王信,自代過(guò)曲逆,上其城,望室宇甚多,曰:壯哉!吾行天下,惟洛陽(yáng)與是耳。詔以封陳平為曲逆侯,王莽更名順平。按曲逆河亦名祁河或伊祁河,河源出順平縣西10公里的伊祁山。伊祁水東流至馬各莊,有店子水注入,以下稱曲逆河,東南流,魏村以下有七節(jié)河及源于唐縣的放水河匯入。歷經(jīng)堯城、子城,在屯頭與界河相會(hu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