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馬河大清河北支以拒馬河為主干。拒馬河發源于淶源縣,至淶水鐵鎖崖,全長197公里。又分北、南兩支干流,北支入北京市房山區,東入涿州市,過涿州城北之永濟橋,穿過永樂鐵路橋,與胡良河相會,至馬頭中央電視臺涿州拍攝基地與琉璃河、小清河匯合后,稱白溝河,至白溝鎮與南拒馬河會合后,稱大清河。
拒馬河南支由鐵鎖崖南下,經淶水縣城、高洛入定興縣境,在北河店與北易水和中易水相會,統稱南拒馬河,過京廣鐵路、107國道后,流經定興南界、容城北界,至白溝鎮與白溝河相會,入大清河。
拒馬河古稱淶水、巨馬河,晉司空劉琨于該河拒后趙石勒,易名為拒馬河。該河為河北省惟一的不凍河,從淶源至白溝河(含南、北拒馬河),始稱大清河,總長333公里。《畿輔通志》載,拒馬河(主干)有二源,一支出自廣昌縣(今淶源)西南三里淶山,流經城南,至城東三里的泉坊村,與淶水源匯合。二支淶水源,出自城東一里泰山廟古塔下,東流至泉坊村,與拒馬河相會,統稱拒馬河。
拒馬河源在淶山鎮海寺前,原為風景優美之地,淶源十二景之一的“鎮海晚霞”。詩云:“晚來一帶落霞烘,寺建南山在望中。七幟峰(七峰)排開赤嶂,半林樹醉染丹楓。煙光黯淡飛孤鶩,笠影歌斜送牧童。暮景最宜閑眺處,夕陽常照滿城紅。”《山西通志》載,北魏初,道教北天師道祖師寇謙之在廣昌西南安峪建云溪觀并傳道,道教大行。按其所敘方位和優美的水源位置,云溪觀似在淶山(七峰山)。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正月初三,德國侵略軍步、炮兵600余人與清軍在淶山鎮海寺旁的北杏花村東開戰,德軍死2人,重傷2人,輕傷10余人,清軍統領萬本華坐騎中炮而死,另有差官3人、哨官8人戰死,民眾遇害10余人。德軍稱清軍死傷300余人,清軍退往山西靈丘與廣昌交界的山西腰站村。德軍進入廣昌縣署,將騾馬、銀兩、衣服、鐘表等物搶掠一空。
淶水源在縣城東關泰山廟與興文塔下,約10余畝的水池,池底無數泉眼噴水,池中小島上的涼亭與岸邊拱橋相連。池周垂柳環繞,池水清澈見底,常年不凍,紅樓古塔映碧潭,青雀黃鸝鳴翠柳,為淶源十二景之一的“淶易合流”。詩云:“昔聞一水通淶易,今日尋源到此聞。紅脈浮圖依古塔,清流出塞繞重關。征人有路深能渡,壯士無功去不還。咫尺神京宗派合,恩波蕩漾接天圜。”
拒馬河由泉坊村向東偏北方向流至三甲村后,穿峽谷而行,歷經浮圖峪長城、王安鎮、塔崖驛出淶源縣界。三甲村為扼控浮圖峪峽谷之隘口,1940年9月20日20時,八路軍第二團開始攻擊三甲村敵據點,展開了艱苦的攻堅戰,23日第一團的第三營亦參加戰斗。24日清晨,駐三甲村的150余敵人除25名日軍和50名偽軍被生俘外,全部被殲,并擊潰了由淶源城出援的日軍。
浮圖峪在萬山峽谷中,拒馬河從峽谷穿過,京原鐵路、公路亦穿行峽谷。該峪周圍的山峰上,長城縱橫蜿蜒,隨山峰起伏,敵樓烽火臺相望,為京畿通往塞外的咽喉。浮圖峪堡南面依山,三面環水,原有守備署、把總署、兵營、寺觀等建筑。明代秋防時守軍達1720名,該峪為歷代北方游牧民族內侵的關隘。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于此駐軍把守關隘,八路軍楊成武部數次攻克浮圖峪,截斷易縣與淶源間日軍的通道。浮圖峪周圍礦藏豐富,已開采的有浮圖峪銅礦,支家莊鐵礦等。王安鎮是淶易公路上的咽喉,1938年3月,日軍為侵占晉察冀三省交界的戰略要地淶源,占領紫荊關后,以500人占領王安鎮。25日5時,晉察冀第一軍分區楊成武部以一個團又一營的兵力,突然攻入王安鎮,與敵激戰2小時,斃傷敵400余人,而后主動撤出戰斗。
拒馬河向東至大盤石進入易縣,經紫荊關蜿蜒曲折北流,至南城司鄉北辛莊出易縣,入淶水縣境。紫荊關為太行八陘之一,京師門戶。背山負水,地勢險要,戰略要地,歷代戰爭頻繁,明代曾駐副總兵署,轄萬余名官兵守關。拒馬河在易縣、淶水境先后有清源河及建城寺水、龍門西溝、白澗溝、紫石口溝等水匯入。至鐵鎖崖分為北、南兩支拒馬河,北拒馬河經北京市房山區,至涿州市東部入白溝河。南拒馬河南下,經石亭鎮,至淶水縣城東北側,有清水河匯入,在南高洛出淶水入定興縣境。
淶水本西漢初的迺縣,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封匈奴降王隆疆為迺侯。三國魏改遒縣,隋改范陽、固安、永陽,隋開皇十八年改淶水縣。淶水縣西北部三坡地區帶有神秘的色彩,也是京畿地區的軍事重地,清朝270余年,該地區未有清朝官員介入。1938年八路軍至此,他們不知清朝已經滅亡,還在志于反清復明。地方上的事務由民眾推舉的老人官主持行政事務,人們衣著為明代服飾。
拒馬河支流上游與涿鹿縣交界處有百余華里的明長城。重要關隘有馬水口(1961年劃歸涿鹿縣),駐有參將(正三品官)署。大龍門口和金水口,駐有把總(正七品官)署,大龍門和金水口共轄21個關隘。抗日戰爭時期為平西抗日根據地,1938年由鄧華、宋時輪將軍在拒馬河畔創建。1939年,以蕭克、馬輝之為首,于此建立冀熱察區黨委,翌年建冀北辦事處(轄3個專區),同年建立平西專區。1944年9月,冀察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在此誕生,上述領導機關先后駐拒馬河沿岸的李各莊、趙各莊、下明峪、河東村、上莊、福山口等村。三坡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有百里峽、佛洞塔、金華山、龍門峽、拒馬河、白草畔等風景名勝區,白草畔為國家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
南拒馬河流域有張家洼西周初封的燕國都城故址,祖逖、祖沖之故里,唐代鎮江塔、遼代慶化寺花塔與西崗塔、金代皇甫寺塔、元代金山寺塔、清怡賢親王墓等文物。婁村為金末名道士丘處機修道處。1942年12月29日,日軍約千余人向平西地區第七團團部駐地淶水三坡紫石口鄉曹霸崗合圍時,七團主力在外線作戰,留守部隊只有二連和特務連,團部令駐紫石口的二連在松樹嶺阻擊敵人,掩護機關和群眾轉移。二連一排副排長李連山率八班占領松樹嶺雞蛋坨山頭。敵攻松樹嶺,遭二連重創,自上午8時至中午,敵傷亡慘重,改攻八班陣地雞蛋坨,八班頑強抗擊南北夾擊之敵,戰斗到下午4時,子彈、手榴彈打光了,敵人沖上山頭,李連山喊道:“砸斷槍支,跳崖!”八班勇士們跳下20余丈高的懸崖,壯烈殉國。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11月,淶水、易縣戰役殲國民黨軍5100余人。1948年1月,淶水戰役殲傅作義部王牌軍第三十五軍14000余人,軍長魯英麟自殺。
南拒馬河入定興境內向南,經定興縣城西,在北河與北易水、中易水相會后,過北河鐵路、公路橋,向東南至溝市村入容城縣境。南拒馬河南行,沿定興、容城邊界向東至北河照村北的東河村,沿容城、高碑店市邊界,至白溝鎮與白溝河相會后,統稱大清河。《水經注》稱:易水(南拒馬河)經易京(昝村)、易縣(雄縣故城,今古賢村),東至任丘北,在文安與諸水合后入海。
南拒馬河流經的容城界內,有兩位名人的故里。一是元初文學家、理學家劉因,為溝市村人,另一位是明代彈劾大將軍仇鸞、宰輔嚴嵩而慘遭殺害的楊繼盛,后被封為北京的城隍神。
白溝河曾為宋遼兩國界河。在白溝河與南拒馬河相匯處,有白溝鎮,為一遠近知名的河陸碼頭。北宋末,金兵攻下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欽二宗被擄北行,龍圖閣學士、簽書樞密院張叔夜隨從,道中不食,至宋遼邊界,聞人喊:“過白溝河了!”叔夜以死不入遼境,扼喉而死。文天祥作《過白溝河吊張叔夜》詩。高碑店市新城鎮(原新城縣治所)原建有紀念文天祥、張叔夜的二忠祠。明建文二年(1400),建文帝以李景隆為大將軍率軍北討燕王朱棣,號稱60萬大軍,約期會于白溝。四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建文軍與燕王朱棣軍血戰,燕軍先敗后勝,建文軍死亡10余萬人,投降10余萬人,建文軍大傷元氣,為燕軍推翻建文帝奠定了基礎。而今,白溝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商貿重鎮。
北拒馬河由鐵鎖崖東行,分為兩支,北支經北京房山區十渡、南尚樂入涿州界,在涿州北關永濟橋與南支匯合。南支經北京市房山區鎮江村、淶水縣高村,在涿州市橫岐村,繞馬踏營、韓村,至松林店北行,掠涿州市西側在北壇與北支匯合東行(原在岐溝和涿州城南,在涿州東部與北支拒馬河匯合),至碼頭鎮中央電視臺涿州拍攝基地南,與琉璃河、小清河相會南行,稱白溝河,在白溝鎮與南拒馬河相會。
拒馬河干支繁多,支流有淶源的獅子峪水、浮圖峪水、烏龍溝水,易縣的清源河,淶水的建城寺水、龍門西溝、白澗溝、紫石口水等。北拒馬河支流含胡良河、琉璃河、小清河等。南拒馬河有支流清水河及干流北易水、中易水。北、中易水支系眾多,南拒馬河成為拒馬河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