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華(1924~1941)許建民(1925~1941)楊寶華,女。易縣孔各莊村人,家住大東溝口(今君玉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她家成了龍華縣地下交通站。1939年哥哥抬擔架犧牲后,她繼承哥哥遺志參加了革命。許建民,女。易縣許家村人。全家逃荒要飯,建民也被迫當了童養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良崗一帶成了抗日根據地,許建民也擺脫了封建婚姻,參加了婦女自衛隊。
1939年,楊寶華、許建民一起被送往紫荊關路家洼干部培訓班學習。1940年7月建立龍華縣后,她們二人一起被分配到龍華縣一區做婦救會工作,經常深入各村去宣傳抗日救國和婦女求解放的道理,組織婦女唱歌,辦識字班,帶領婦女做軍鞋、護理傷病員、外出送情報等。1940年之后,日軍加緊對晉察冀邊區的“掃蕩”,紫荊關一帶成了敵占區。為了斗爭的需要,許建民留了男人頭,平時腰里扎條麻繩,看上去和男人一樣。每次去偵察敵情,她都和別的婦女扮成夫妻回娘家的樣子。每次外出了解敵情,她們都圓滿完成任務。當時環境殘酷,生活困難,干部的生活標準由一斤(十六兩)糧降到十二兩,每天還要節約一至二兩救濟群眾。她們經常出去挖野菜。許建民經常獨自到敵占區去割電線,有時一晚上割500多斤電線。
1941年,抗日斗爭環境更加殘酷,龍華縣一區所轄西陵一帶,有一個19人的特務隊到處搜捕共產黨員。為了躲避敵人“掃蕩”,平時區干部分散到各村去工作。1941年11月20日,區干部在區公所駐地柴廠村開會,天剛亮,特務隊帶日軍包圍了區公所,楊寶華、許建民同十幾名區干部沖出區公所。她們三面受敵,只好往北山上跑,子彈像雨點一樣密集。戰斗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當敵人撤退后,人們在北山小廟旁找到了許建民、楊寶華的遺體。為了紀念兩位女烈士,1958年,易縣人民政府將她們的遺體移葬在東旮旯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