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海(1878~1948)藝名三盞燈。定興北堽上村人。幼年讀私塾。因家境貧寒,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拜容城北章村拂燈蕊(外號)為師。先學青衣,后改刀馬旦。他體格勻稱,面目清秀,被師爺(外號老永紅)看中,領去學花旦,5年出科,應邀到三河縣一家戲班,擔任主角兩年半,被請到保定第一樓組班。巡回于京東一帶演出,主要劇目有《春秋配》、《董家山》、《楊家將》等70余種。演出中,他一出場亮相,兩只眼睛光彩閃爍,眉間一點紅,猶如三盞燈,遂被稱為“三盞燈”。光緒三十一年(1905),他到容城多順和科班、徐水王老廣的廣順和班教戲。宣統元年(1909),在楊村教戲,后回到家鄉,把藝術絕技無保留地傳給了后人,縣內外徒弟170多人,口授劇目200余個,如《斷后》、《秦香蓮》、《打漁殺家》、《烈女傳》、《血手印》、《殺府》、《起解》、《紅逼宮》等。
軍閥混戰時期,他和史紅云、王老茂及雄縣于昌蓮等10人擬建戲班,因缺戲裝、道具,成立坐臺班,取名金勝和,張任班主,先后在徐水、易縣等地演出,演員逐漸發展到80余人,集資購了戲裝,改走臺演出。第一場在本村龍王廟臺上演出《蝴蝶杯》、《八杰案》等,深受歡迎。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停止演戲,在村中當名義保長,并開設華風貨棧,作為八路軍的秘密聯絡站,為八路軍運送槍支、彈藥、文化用品、焊接鏹水等。解放戰爭期間,還鄉團發現其真實身份,于1948年12月17日晚將他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