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民(1933~2002)涿縣(今涿州)人。1946年考入北平(今北京)私立四存中學讀初中,1949年入北平市第四中學讀高中。中學時期編寫過快板、相聲、小歌劇,發表《斗爭》、《變》等小說,被推薦入北京業余藝術學校文學系學習,得到一些老作家的指導。1951年進入北京電影學校編劇班學習,1954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編劇系。歷任文化部電影局編輯,長春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編劇,農村讀物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央電視臺黨組成員,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國家一級編劇。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作家協會副主席、文聯委員、青聯委員,中國電視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195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北京漫步集》、《七月抒情詩》、《愛情的故事》等,小說集《金色的童年》、《小五更的故事》、《青與藍》、《末流演員》等,中篇小說《海濱的朋友》、《追花人》,長篇小說《創業》。
1960年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一生共創作電影、電視劇本33部。1960年在《電影文學》上發表電影劇本《鴻雁》,并拍攝成電影。同年又創作了電影劇本《繡江山》,發表于《電影文學》。1962年根據薌劇《三家福》改編成為電影劇本《第七十三賢人》,發表于《電影文學》。翌年根據他創作的小說《路考》改編為電影劇本,后以《白云深處》為名發表于《電影文學》。1972年開始創作反映大慶工人的電影劇本《創業》,發表于《解放軍文藝》和《人民電影》,后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并被翻譯為日、英、朝文,1975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為故事片。1977年創作電影劇本《希望》,發表于《人民電影》,并拍攝為彩色寬銀幕影片。1979年創作電影文學劇本《為我自豪吧,母親》,發表于《電影文學》,并拍攝成電影。1981年發表電影文學劇本《但愿人長久》,同時與張笑天合寫了電影文學劇本《跟著花期走的人》和《審判沒有結束》。創作的《開國大典》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中國政府優秀影片獎。
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影視劇本有《秦始皇》、《武則天》、《三國演義》(前20集)、《潘漢年》、《中國命運的決戰》、《我的爸爸,我的媽媽》等,其中《中國命運的決戰》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2002年,完成最后遺作劇本《青年毛澤東》。出版4卷本《張天民影視文學精品》。2002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