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川(1909~1961)完縣(今順平)東顯陽村人。1923年在縣高小畢業后,考入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范學校。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共青團保定特別支部書記,因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潮被校方開除。1929年至1932年在冀縣、蠡縣任小學教師,并進行革命宣傳工作,他的很多學生參加了“高蠡暴動”。
1933年在北平(今北京)參加左翼作家聯盟,因參加“左聯”活動被捕入獄。1936年出獄后去山東臨清從事民眾教育工作,開始研究世界各國教育的理論、歷史和現狀,先后發表了《蘇聯教育的實況》、《美國教育概況及最近趨勢》和《印度教育概況》等譯文。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到武漢去搞宣傳工作。后赴山西臨汾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總隊部任宣傳部長,負責編輯機關報《戰斗青年》,宣傳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赴延安,任中共中央青年委員會宣傳部編審科科長。負責編輯青委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連續發表文章,宣傳抗日救亡的形勢、任務和黨的方針政策,爭取大批青年參加革命和邊區建設。
1940年后,任陜甘寧邊區教育廳副廳長,延安解放日報社通訊采訪部部長等職。經常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曾到綏德師范學校、米脂中學考察工作。對延安所屬各縣小學教育和社會教育給予具體的幫助和指導,其間還擔任《教育陣地》月刊編委,研究在新形勢下的教育改革問題。發表了《關于團結舊教師的幾個思想問題》、《談小學教師的前途》等文章,對團結教師、改革小學教育,提出了具有指導意義的主張。解放戰爭時期,先后任晉察冀邊區華北聯合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華北大學第二部副主任和教育系主任。協助校長吳玉章、副校長范文瀾、成仿吾等培訓了大批革命青年。
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教務長、教務長、黨總支書記,并被選為北京市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為北京師范大學建立新的教學秩序和各項建設打下了基礎。還兼任教育系主任,并任《中國青年報》、《人民教育》等報刊的編委。1955年秋調任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校長,兼任中國科學院吉林分院副院長,吉林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等職。被選為長春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丁浩川在青年時期,掌握了英語、日語和世界語,在東北師大學成俄語。發表著作、文章100余篇。1961年9月7日逝世。東北師大派人整理其遺著,由周毓方編輯成《丁浩川教育文選》等,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