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德明(1905~1984)又名祖德銘。易縣塘湖村人。高小畢業后,考入保定高等農業??茖W校附中(又稱甲種實業學校)。1929年在河北大學農科畢業,留校任助教。后進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遺傳育種教研室進修,從事細胞學研究,并很快掌握了石蠟切片技術。在日本期間,撰寫了《兄妹配偶之場合雜種自然固定之公式》和《韭花粉的發芽和花粉之壽命與外界條件的影響》兩篇論文,發表在日本《遺傳學》雜志上。
1936年回國,任河北農學院遺傳學教授。1939年2月赴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工作。1939年至1949年,歷任晉察冀邊區政府實業處技術室主任、農林牧殖局技術室主任、華北人民政府農業部技術改進處副處長,兼任《抗戰建設》半月刊主編,并主編《農業研究》和《自然界》兩刊物,還擔任邊區參議會參議員。經常到農場調查研究,解決農業生產中受敵人威脅最大的一些技術問題。為了避免和減少敵人燒房、搶糧等暴行造成的損失,他設計了簡易的防燒辦法,將房舍表露著的草木部分抹上一層稀泥,泥干后既不易刮掉又不易燃燒;還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糧食地下埋藏試驗,使小麥在雨后7個月仍然干燥無損。這些土辦法雖然簡陋,但效果很好,有助于在農村中開展“堅壁清野”。
1948年保定解放,被委派接管保定農學院,繼而被任命為軍事代表,負責接管中央農業實驗所北平(今北京)農事試驗場。1949年4月1日,任新成立的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并兼任應用植物學系(又稱發育生物系)主任,還分管園藝系和編譯委員會,主編《農業學報》、《農業科技通訊》和《蘇聯農業科學》。1953年任中央農業部米丘林遺傳學及良種繁育學講習班副主任。1955年至1966年,兼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室主任,遺傳研究所業務副所長。1957年至1980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副所長、所長、顧問。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北京市第五屆委員會委員,曾擔任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遺傳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協委員等職。1984年11月23日在北京逝世。
祖德明是米丘林遺傳學家,撰寫了《把毛澤東思想運用到農業科學上去》、《創造性的米丘林學說》、《進一步把米丘林學說貫徹到農業生產中去》等文章,并與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室的學者合寫了《米丘林生物學通俗講話》,為開拓我國遺傳學研究新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并且促成1956年后我國遺傳學界出現團結和爭鳴的新局面。對于遺傳學研究,他主張博采各家之長,容納不同學派共同工作。1958年開始主持水稻遠緣雜交研究,選育出“硬稈青”等水稻品種。為探索育種新途徑和研究水稻遠緣雜交遺傳變異規律,1960年開始主要研究以水稻為母本與高粱等異屬植物的有性雜交。1989年有2個品種通過省級審定,并大面積生產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