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雁來(1900~1991)字信之。蠡縣人。1919年畢業于直隸省立第六中學,1920年畢業于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高等預備班。1920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8年在法國里爾大學化學院畢業,獲化學工程師職位。1930年至1933年,相繼獲法國里昂大學理學碩士和理學博士學位,是法國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格氏試劑”的發明人V.Grignard(格林尼雅)的學生。在里昂大學格林尼雅實驗室從事格氏試劑及炔類合成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蘇、德、美等國家化學界的重視,他提出的炔醇、溴炔及二炔的合成方法,已被國外教科書引用。
1934年回國后,決心致力于云南省的褐煤開發利用,遂由上海到昆明。同年受聘在東陸大學任教,其間編寫了《法語》、《物理》、《物理化學》等課程講義。1935年至1937年,在個舊古山利滇采礦公司任經理,解決了精選錫礦砂的問題。1937年受聘到云南大學任教授兼理化系主任,是云南大學化學系主要創始人之一。1938年起,兼任云南省建設廳化驗所所長。1940年至1945年,兼任云南大學理學院院長。
新中國成立后,擔任云南大學化學系有機教研室主任,主編了《有機化學》、《有機合成》、《煤炭化學》等教學講義,一直被云南大學化學系本科及有關專業用作教材。1979年提出發展我國雜環化學的建議。受中國化學會委托,在他的率領下,由云南大學化學系在國內率先開展雜環化學的研究工作,并招收了研究生。主編了《雜環化學導論》(1992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主持翻譯并審定的《有機合成中的雜環化合物》(1985年由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表了與雜環化合物有關的論文多篇。
趙雁來歷任政協云南省第二、三、四、五、六屆委員會委員,第三、四、五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云南省第四、五、六、七屆委員會委員、常委,中國化學會理事、云南省化學化工學會理事,云南省褐煤資源綜合利用及建議委員會委員,云南省能源研究會顧問等。所著《云南省能源的開發利用》作為省級多個干部培訓班及省科教系統的教材。撰寫的論文《采用加壓氣化褐煤實現煤氣化之我見》,為昆明市煤氣工業初期氣化方案的選擇發揮了重要作用。1990年他被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為諾貝爾化學獎的提名人。同年獲得國家教委授予的“從事高??萍脊ぷ鞒煽冿@著的教授”稱號。1991年1月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