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曾(1898~1929)字守仁。蠡縣南蓮子口村人。15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21歲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后在北京地質調查所工作。為了深入研究我國地質構造,多次赴山東淄博煤田、遼寧本溪煤田、開灤煤礦、長江三峽、湖北西南部和浙江西部等地區進行曠野實地考察,又同地質學家黃汲清一起越秦嶺、入四川、轉云南測制地質圖,采集化石標本,搜集可靠研究依據。經過實地調查,他認為華北含海相化石的含煤地層可以劃分為兩部分,下部叫“本溪系”,屬中石炭統,上部叫“太原系”,屬上石炭統。這一論點和李四光教授的論點完全一致,二人聯名寫出論文《華北古生代含煤地層的分類和對比》(1926年出版的《中國地質學會志》一卷二期上發表),否定了地質學家富勒希和葛利普關于華北地區均屬“下石炭統”的結論。李、趙論證至今仍為地質工作者所采用。
1926年6月,趙亞曾經過曠野實地調查,比較準確地闡明了峨眉山的地質構造和彭縣白水河銅礦地區的地質構造情況,并對我國地層和古生物作過不少研究。他最先對我國長身貝類化石作了系統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中國長身貝類化石》,《中國石炭紀及二迭紀石燕化石》,與黃汲清合著《秦嶺山及四川之地質研究》,與劉季辰合著《浙江西部之地質》。
1929年秋,在考察地質構造的旅途中,與同伴投宿于云南省昭通縣閘心場客棧,不幸遭匪徒殺害。北京地質學界基于趙亞曾對中國地質研究工作做出的重大貢獻,在西城兵馬司原地質調查所為其豎立大理石碑,以示紀念和教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