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1899~1992)字福駢。四川江津(今屬重慶)人。1937年11月,聶榮臻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與彭真等人一起,領導創建了以保定西部太行山區為核心的晉察冀邊區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第一個抗日根據地。領導邊區軍民開展對敵斗爭,開展邊區各項建設,鞏固邊區抗日根據地,在阜平成立軍政學校,培養抗戰干部。指揮了聞名全國的黃土嶺戰斗、曲(陽)阜(平)戰斗、百團大戰和數次反“掃蕩”等戰役戰斗。使得晉察冀邊區被中共中央命名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在敵后各抗日根據地中起到了帶頭和示范作用。
1940年1月5日,晉察冀軍區在唐縣軍城南關村舉行白求恩安葬和追悼大會,到會軍民萬余人,聶榮臻親讀祭文。1940年7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在阜平臺峪村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9周年大會,聶榮臻做了大會報告。7月中旬,晉察冀軍區在唐縣娘子神村召開高級干部會議,聶榮臻做了《關于軍事問題報告》,會議對參加華北破襲戰(即百團大戰)作了具體部署。1945年部署晉察冀軍區部隊對日反攻作戰。在8年抗戰中,晉察冀軍民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和日偽軍作戰3.2萬余次,斃傷日偽軍35萬多人。
解放戰爭時期,聶榮臻先后參與指揮集寧、正太、易縣、滿城、清風店、保南、保北、淶水、石家莊、平津等戰役。1946年10月至11月、1947年3月分別在淶源、安國主持召開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擴大會議。1948年4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到達阜平縣城南莊,聶榮臻匯報了晉察冀的情況。1947年10月,聶榮臻與朱德到安國,在舍二村召開會議,研究解放石家莊方案。聶榮臻為西章令村支前模范李濟林題寫“支前功臣”匾。
1958年10月10日,聶榮臻到徐水視察。10月11日,到安國視察伍仁橋“千畝天下第一田”和安國制藥廠。
新中國成立后,聶榮臻在百忙中仍然不忘關心阜平人民,多次派工作人員到阜平慰問。1972年3月,在接見阜平縣委負責人時指出:修復毛澤東在城南莊的舊居時,要恢復原樣,不加修飾,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如“榮臻渠”等,一律取消。1982年,田華隨影片《柯棣華大夫》劇組到阜平拍外景,聶榮臻也不忘給阜平捎個口信:“阜平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很想念阜平人民。”
1986年9月25日,在紀念狼牙山之戰45周年之際,易縣隆重舉行重建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落成典禮。聶榮臻親筆題名“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著有《聶榮臻回憶錄》。